正文

金庸小說中的俠義(14)

那些城 那些事 作者:方方


韋小寶沒想過救國救民,但是韋小寶也不是壞人,他有一條人生的底線——講義氣,所以韋小寶恰恰是我們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本來面貌。盡管我們沒有他那么夸張,沒有他那么幽默滑稽,沒有他那么無恥,但是基本的要素我們是差不多的。

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謀劃著自己的簡單生存,但是,我們輕易也不做壞事,我們講哥們義氣,你幫我做了好事,下次我也幫你做,有錢大家花,這些我們都能做到。所以,韋小寶這種人物的存在,是最“俠義”精神的一個反動。

因為金庸在小說《天龍八部》里寫出蕭峰這樣頂天立地的英雄之后,就沒有辦法在原有的道路上繼續(xù)突破了。你還能想象出一個比蕭峰還英雄的人來嗎?想象不出來。我覺得江姐、楊子榮,都不如蕭峰這么偉大,盡管他們都是偉大的,都是感人的,但是他們的死都沒有蕭峰之死感人,蕭峰是為天下蒼生而死,而且他可以不死。

既然沒辦法超越,金庸就把這個東西推翻了重來,寫了一個完全沒有“俠”的事件。

我有一個比喻,不知道是否恰當,就好像毛澤東建立了非常偉大的紅色政權,我們把美國打敗了兩次,誰能毀掉這個政權?不能毀掉。但是,毛澤東看見這個政權里的人腐敗了,就親手發(fā)動了文化大革命,把國家機器——公檢法砸爛,讓你們腐敗,讓你們欺壓人民,都給你們弄下去。

金庸就是這樣,他塑造了一個偉大的俠客,然后再寫一個《鹿鼎記》,把他轟然擊毀,就像最近9月10日,科學家們在瑞士做的“電子對撞”實驗一樣。在《鹿鼎記》中,所有的英雄都黯然失色,滿身武藝有什么用?陳近南在天地會想“反清復明”有什么用?沒用,反不了。

韋小寶之所以站在天地會這邊,是為了講義氣,他并不是為了反清復明,所以康熙有一次跟韋小寶發(fā)牢騷,說:“我當皇帝這么勤勞,日夜不休息地批改文件,哪兒有水災、旱災我都去救濟,我是多么好的皇帝啊,我做皇帝難道比不上明朝那些皇帝嗎?比不上他們老朱家那些人嗎?你們?yōu)槭裁匆磳ξ夷??就因為我是滿族人嗎?”

康熙其實就是說,難道就因為我是少數(shù)民族,你就看不起我嗎?我工作這么賣力,當個皇上都不行?康熙很委屈啊,這么玩命地干,天天讀書,操勞工作,就因為我出身不好,你們就看不起我。最后康熙說了一句:“我就不明白,天地會的反賊為什么一定要‘反清復明’?”

康熙有一肚子委屈,韋小寶也講不清這個道理,怕皇上生氣了,他就跟皇上說:“別生氣啊……”從這里,你讀不出一點兒的英雄氣概,全被市井氣息所覆蓋。當時有人懷疑這不是金庸寫的,因為這不是金庸的風格。

這就像是金庸用一部《鹿鼎記》否定了他前邊的十四個作品。“俠義”精神固然偉大,但那是一種我們要弘揚的理想,這個理想面對的是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韋小寶,卻沒有蕭峰,蕭峰只是我們的理想,在我們生活中能有幾個張無忌、令狐沖,那就謝天謝地了,像蕭峰、郭靖這樣頂天立地的大英雄,百年一遇啊。

我們需要扎扎實實對付的是韋小寶。韋小寶并不是壞人,如果這個人是個明顯的壞人,那好辦。我們今天反腐敗為什么這么艱難?原因也在于此了。難道那些貪官都是壞人嗎?不。如果他們都是簡單的壞人,那反腐敗就很簡單了,把他們都抓起來斃了就完了。問題的癥結就在于這些貪官和我們一樣都是人。你信不信,你到那位置上也貪。不是那個人壞,而是那個游戲規(guī)則壞。規(guī)則壞了之后,誰到那個規(guī)則里,都得照理出牌,按規(guī)矩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