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第二章前,我們先簡短說明通則與例外。
通則不容許例外,否則就不是真正的通則。
例外能證明規(guī)則嗎?
想想這個問題。
你聽人說過幾次“例外證明規(guī)則”?這個斷言可以讓對方的批評中斷15秒,但它卻是個毫無意義的陳述。通則不容許例外。如果例外存在,則證明通則錯誤。附帶一提,“例外證明規(guī)則”中的“證明”原本是指“測試”,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以例外測試通則”。而這種反駁通則的方法正是我們所討論的:若能找到例外,就能證明規(guī)則有錯。
偽學者如我認為,“例外證明規(guī)則”這句斷言是拉丁文 Exceptio probat regulam 的拙劣翻譯,它的原意指規(guī)則涵蓋每個未被除外的事例。
不過,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三段論法
對于耐心讀到此處的讀者,我要致上感謝之意。在進行復習與進入下一章,并且開始順坡而下通過本書剩余部分之前,我們還要爬過最后一座小丘。這座小丘稱為三段論法(syllogism),這個詞源于希臘文 syn(綜合)以及 logizesthai(推論),因此意思是“綜合推論”。
三段論法是一種論證或推論形式,在當中,先做成陳述(通常有兩段),也就是前提(premise),接著再從陳述導出結(jié)論。
例子:
1. 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是溫血動物。(大前提〔major premise〕)
2. 鯨魚是哺乳類動物。(小前提〔minor premise〕)
3. 因此,鯨魚是溫血動物。(結(jié)論)
大前提、小前提加上結(jié)論,就是三段論法。
由于在每個定言三段論法(categorical syllogism)中都有三個句子,而每個句子可分成四式(全稱肯定〔A〕、全稱否定〔E〕、特稱肯定〔I〕、特稱否定〔O〕),如此便能產(chǎn)生 64 種定言三段論法。此外,每個三段論法有四格(也就是大詞、小詞與中詞〔middle term〕的排列),因此總共有 256 種形式的定言三段論法。
邏輯學家區(qū)別出有效的(valid)與無效的定言三段論法。雖然有效與無效對當代大多數(shù)學院邏輯體系來說相當基本,但我們在本書并不太關注這兩個概念,因為我們談的是實用邏輯,而不是形式邏輯,是用來幫助讀者認識真理,而非幫助讀者熟悉西方世界的知識遺產(chǎn)。然而,指出三段論法中最常見的錯誤也很重要,這種錯誤稱為“中詞不周延”(undistributed middle)。這個例子能告訴你形式邏輯如何運作,以及形式邏輯如何借由研究前提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來評估真理。思考以下的論證:
1. 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是溫血動物。(大前提)
2. 鯨魚是溫血動物。(小前提)
3. 因此,鯨魚是哺乳類動物。(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