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與事(12)

人與事 作者:(俄)鮑·帕斯捷爾納克


我們國內完全不知道里爾克的作品。有人試圖把他的作品譯成俄文,但少量的試圖都失敗了。這不能怪罪于譯者。他們習慣于再現(xiàn)意思,而不是再現(xiàn)講話的音調,可是關鍵恰恰在音調上。

1913年維爾哈倫②到過莫斯科。我父親為他畫過像。有時,我父親求我跟被畫的人聊天,以便模特兒的面部表情不要變得呆板、僵化。有一次,我就是這樣跟歷史學家瓦奧克柳切夫斯基③閑聊的。這次又得跟維爾哈倫聊天。我用可以理解的贊美口吻談他本人,然后怯怯地問他,是否聽說過里爾克。我沒有預料到維爾哈倫會曉得此人。被畫的人的精神煥發(fā)起來了。這也正是我父親所最需要的。單只提到這個人的姓名就比我所有的話更能使模特兒活躍。他說:“這是歐洲最優(yōu)秀的詩人,也是我心愛的結義兄弟。”

① 斯德羅仁(1848—1930),俄國農民出身的詩人,自學成才,早年作品傾訴了農民的哀怨,十月革命后寫了一些歌頌新生活的詩篇。

② 維爾哈倫(1855—1916),比利時法語詩人、劇作家、文藝評論家。

③ 瓦奧克柳切夫斯基(1841—1911),俄國歷史學家。

勃洛克的詩來源于散文,散文是他的源泉。他不把散文納入自己的表現(xiàn)手段的范圍之內。對于里爾克來說,現(xiàn)代長篇小說家們(托爾斯泰、福樓拜、普魯斯特、斯堪的納維亞的作家們)的繪影繪聲的敘述手法與心理表現(xiàn)手法,是跟他的詩歌語言與風格分不開的。

然而,不管我怎樣詳盡地分析與描寫他的特色,我若不引證他的幾個例子,是無法讓人了解他的。為此,我有意為本章譯了兩首詩,其目的就是為了這種介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