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是孩子的事情,反映的卻是大人的思維誤區(qū)。且不說對孩子的過分緊張,即便是大人自己有點兒不舒服,有個感冒頭疼的,也愛給自己把脈,自作主張地吃點兒藥。關心身體的癥狀是無可厚非,但是還要知道,身體本身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小孩子跌倒后的第一反應不是哭,而是先看一下有沒有人能看見自己哭。如果大人不去理他,孩子也能自己爬起來。相反如果你大驚失色、心疼不已地把他抱起來,那么以后有同樣的情況,他就再也不可能自己站起來,長此以往,就會缺乏自立意識。同樣,如果身體有點兒不舒服,你不吃藥,不打點滴,身體本身就會調動它的自愈系統(tǒng),消滅疾病的萌芽。相反,自愈系統(tǒng)被你的感冒靈、阿莫西林等長期壓抑著,就會越來越麻木,最后也就徹底被埋沒了。
關于人體的自愈系統(tǒng),《內經(jīng)》中曾有以七日為疾病轉歸之關鍵點的論述。《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蛴蛩溃渌澜砸粤呷臻g?!蔽覈糯t(yī)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一書中也記載了很多自愈的條文。每個人的機體內都有完備的自我調控體系,這些體系包括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等。各系統(tǒng)的綜合活動將人體構成了一個整體,以應付外界的各種干擾。在一般情況下,很多疾病在人體自愈系統(tǒng)的干預下都能不治自愈。如一些急性傳染病,如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細菌性痢疾等,只要不發(fā)生嚴重合并癥,大多能夠自愈。有些疾病雖然不能痊愈,需要借助藥物和其他治療手段,但是自愈系統(tǒng)同樣在其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手指割破了,三歲小孩一天愈合,三十歲成人兩天愈合,而七十歲老人需要三至五天愈合,也許還會感染。吃一鍋飯,生不同的病。這些都充分說明,每個人的自愈能力也不盡相同。刨除年齡和性別的差異外,哪些因素還可以影響到人體的自愈系統(tǒng)的工作效率呢?
“先定五臟之脈”的理論充分說明了人體內因對于健康和治療疾病的重要作用。人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自愈功能是在長期進化中形成的,是客觀存在的。而提高自愈能力也要遵循人體客觀規(guī)律,辨證論治的出發(fā)點應是協(xié)助人體實現(xiàn)“陰平陽秘”,正如《內經(jīng)》所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也就是說,只有人體本身正氣充沛,才可抵擋一切外界的邪毒。具體來說,人體正氣集中體現(xiàn)在陽氣的固密、陰液的滋潤和脾胃之氣的充盈,保持陰陽平衡、脾胃之氣的充盈順暢。
保持陰陽平衡就要遵循大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留給我們的諺語,其中也包含了深刻的醫(yī)學哲理。夜色降臨,人體應該進入休息的狀態(tài),太陽升起后則應該到戶外走走,吸收天地陽氣。如果作息顛倒,就會導致陰陽顛倒,人體循環(huán)規(guī)律打亂,疾病也就開始慢慢醞釀了。陰陽學說貫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都要涉及。最簡單的一個原則就是,遵循季節(jié)和天氣變化,以及人體的需要,對生活進行及時的調理。脾胃的養(yǎng)護則要注重飲食。大自然孕育了眾多的谷物、蔬菜、水果等不是沒有道理的,它們各個都有自己的養(yǎng)護功能,所以挑食和偏食不僅是對大自然恩賜的浪費,同時也是對自己健康的不負責。另外,脾胃喜歡溫和、柔軟的食物,如粥類物質,尤其在生病之后脾胃更加脆弱,所以刺激性食物要少吃,對菜肴的口味也不要太重。
很多人包括醫(yī)生在內更注重治療的作用而忽視自愈能力的存在,往往習慣用藥物或者是手術等強迫的方式把人體內的病毒壓抑住。但是藥物和手術都對人體有負面作用,對自愈系統(tǒng)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大多是“一次性服務”。而人體本身的抵抗力和自愈功能,則能持續(xù)不斷地和疾病作戰(zhàn)。中醫(yī)認為,任何疾病,其表現(xiàn)于外的種種癥狀與病人自覺的感受都是人體內正氣與邪氣斗爭的表現(xiàn),比如打噴嚏,實際上是人體在排出細菌,感冒后發(fā)熱出汗有可能是人體自我調節(jié)機制在受到“異物”刺激時的本能反應。所以說,開發(fā)自愈功能是順應身體的需要,使身體愉悅,各盡其職,各負其責,使身體的工作狀態(tài)更加優(yōu)化,高高興興地去完成屬于人體本身的功能和任務。
當然,有些疾病,特別是威脅生命的重病、急病,單單依靠自愈系統(tǒng)是不能消滅的,這時候就需要付諸手術和藥物的治療。只是在強調治療的作用時,不應忽視機體的自愈能力,更不能因治療而削弱了機體自愈能力,保持陰陽平衡等原則即便是對于重病者依然是良好的養(yǎng)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