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安齋?。褐袊谧呷毡镜睦下??(2)

中國:下一個日本? 作者:王國培


泡沫可以被發(fā)覺

問:您如何理解泡沫經濟?

答:在泡沫經濟時期是沒有不良資產的。這就是說在泡沫經濟時期,金融機關貸出的資本是沒有問題的。房地產價格上漲了,貸款者自己的資產也增加了,超過了負債,作為擔保的土地的價值也已經比貸出的錢多了。所以說泡沫經濟正在進行中的時候,無論是銀行、企業(yè)還是個人的資產都沒有惡化。資產的增加已經超過負債了。這種狀態(tài)的持續(xù),其實就叫做泡沫經濟。借款的一方,自己的資產總是比負債多。而貸款的一方,擔保的價值總是比貸款額多。這種狀態(tài)就是泡沫經濟。

格林斯潘[艾倫·格林斯潘為美籍猶太人,是美國第十三任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他被媒體稱作“經濟學家中的大師”。]說泡沫不破滅就沒法知道那是泡沫。而我的看法稍有不同。泡沫經濟是,對于持有資產的人來說,資產價值比負債多,保有的住房等資產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他的負債的金額。而貸出的一方,把住宅作為擔保,然而擔保的價值也超過了貸出的錢。

簡單地說,就是對只值100元的擔保貸出120元的錢。日本當時經歷的就是這種事。這就使借款方覺得自己的資產比負債多,而貸款方覺得自己所得的擔保比貸出款多,造成了雙方都很放心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xù),那就是泡沫經濟,即由于資產價格急劇上升而形成的資產多于負債,或是擔保價值多于貸款額的經濟狀況。

在正常的經濟狀況下,原材料被大量購入,生產增加,產品供給增加。按照競爭常理,大家都生產同樣產品的話,商品就會大量增加。那就會造成價格下跌,同時供大于求。如此,供求平衡被破壞,產品的庫存增加了,這時就得對生產做調整。企業(yè)一方面減少生產,另一方面也要減少過多的生產設備,那樣就會自然地產生經濟循環(huán)。

但是政策制定者,或者說政治家,是忍受不了這個的,他們就想讓經濟一直上漲。這之后就會出臺金融緩和、加大財政支出等政策,希望盡量縮短這個經濟下行階段,即人為地延長或者拉伸經濟的上升曲線。但你是沒有辦法擺脫經濟周期的,上升曲線被拉得越高,意味著當經濟進入下行周期時,跌得越深。

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以東京為中心的經濟,以及以出口產業(yè)為中心的經濟,發(fā)展很快。這造成地方人口向東京等都市移動,人們都聚集到原本狹窄的東京,所以依靠這個人口遷移現(xiàn)象東京的房價大漲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一直是這樣,所以那時房地產價格以每年10%的速度上升。在這個階段大家還沒有都貸款買房,而金融機關也沒有太多地向個人放貸。當時向房地產開發(fā)商貸款的人比較多,當然也有向個人貸款的,但貸款必須是在有一定自有資金的基礎上才可以進行。比如說貸七成,自己付三成。在20世紀70年代,發(fā)生了石油危機[在20世紀70年代共爆發(fā)了兩次石油危機。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掀起了第一次石油危機。這場危機使得所有工業(yè)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慢了。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fā)生劇烈變化,引發(fā)了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次危機成為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這一時期,日元也有很大幅度的升值。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前是水門事件。日元的匯率從1美元兌360日元漲到了1美元兌308日元。

問:在水門事件之前日元一直是固定匯率嗎?

答:是固定匯率,固定在1美元兌360日元。從1971年8月的尼克松危機開始,日元升值。之后在1973年日本政府實行了變動匯率制,結果日元大幅升值,給出口產業(yè)帶來困境,所以政府又放寬金融政策。在金融政策不斷放寬的同時,原本應該用于出口產業(yè)的多余資金就流向了房地產業(yè)。正好那時的首相田中角榮提出了“日本列島改造論”[ “日本列島改造論”主要包括:興建高速公路和新干線,以高速交通網將日本列島結成一個以東京為中心的整體;主張工廠遠離大城市,鼓勵、支持在地方興辦工業(yè);整頓地方生活環(huán)境,培養(yǎng)“中堅城市”,以穩(wěn)定地方人口?!。該改造論主要就是發(fā)動農村人口支援城市建設。這對于農村人口是很可悲的事情。家里的父親或母親出外打工,只有到新年或是盂蘭盆節(jié)的時候才能回家,這對家庭來說是很可憐的事情。所以也必須要讓地方經濟發(fā)展,改造日本列島。于是就又對地方經濟進行支援,開發(fā)地方經濟。首先是提高大米價格,然后是從中央財政撥款中挪出一部分作為地方支援金,道路也盡可能地修到地方去。這樣就使原本只集中在都市地區(qū)的城市化建設擴展到了地方,遍及日本全土。這就是最初的全國性的泡沫經濟。在那個階段也出現(xiàn)了通貨膨脹。薪金上漲30%,物價也漲了20%,造成了很危急的情況。

第一次石油危機是一個轉折點。因為日本沒有石油,必須要進口石油,這和泡沫的破滅結合起來,造成了經濟的衰退。但對石油危機的應對又使之后的日本經濟變得很強,因為日本開始向節(jié)能型經濟轉型,而且結束了僅僅依靠貸款投資于房地產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愚蠢做法,認識到日本還是應該把重心放在培養(yǎng)出口制造業(yè)上。

于是,像豐田汽車公司等企業(yè)都開始了高效化的經營。在這個階段日本和德國都是按這個路線發(fā)展的。美國雖然也從中東進口石油,但其發(fā)展所需要的石油主要還是依靠國內阿拉斯加等地供給,所以就可以發(fā)展得比較愜意。

1978年,在美國卡特總統(tǒng)執(zhí)政時期,美國抑制不住通貨膨脹,美元貶值,于是又拼命地開始保衛(wèi)美元。后來里根當選總統(tǒng),他當時的口號是“強大的美國,強大的美元”,他發(fā)起了美元保衛(wèi)戰(zhàn),抑制通貨膨脹。美國提高了20%的利率,因此克服了通貨膨脹,實現(xiàn)了強大的美國,這是發(fā)生在20世紀80年代前半段的事情。但是之后由于美元過于強大,美國國內的企業(yè)大多遷往海外,因為美國開始承受不了這么強勢的美元。美國企業(yè)不斷在海外建立工廠,這被稱作美國企業(yè)的國際化,也可以說是全球化的開端。原本以美國為據點的企業(yè)都出去了,這又讓里根沒法承受,他接著又開始修正美元的強勢。于是,在1985年的9月,就有了“廣場協(xié)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