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讀:薈萃旅美留美博士,共話美國教育感受

透視美國教育(第二版) 作者:王定華


王定華

在促進中國教育又好又快發(fā)展的過程中,每每遇到棘手問題,人們常常會拿國外教育做些比較?!皣狻笔且粋€非?;\統(tǒng)的概念。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各國的教育相差懸殊。因此,需要具體分析研究每個國家的教育。

當今世界,美國不僅是經濟超級大國、軍事超級大國,其實也是教育超級大國。美國在關注著中國教育,中國也應進一步研究借鑒美國教育。以前,大家在書本中、雜志里、網絡上,都或多或少地接觸過關于美國教育的介紹,然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究竟哪些才是美國教育發(fā)展的前進方向和本質屬性,尚需認真地加以辨別。我們渴望了解美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真諦,可是當大家舉目遠望的時候,映入眼簾的圖景,卻是那樣撲朔迷離,令人眼花繚亂。

于是,我產生了一個想法,想請在美國學習或工作過多年的朋友為國人介紹一下對美國教育的親身觀察和體驗。這些人應該具備四個條件: 一是真正懂得美國教育,并擁有在中國或在美國獲得的博士學位;二是在美國長期學習或工作過,親身經歷了美國教育;三是熱心于國內教育事業(yè),愿意將成果或感想與國人分享;四是思維敏捷,觀點新穎,并能用中文流利表達。我的這個想法早已有之,但由于行政工作繁忙,一直未付諸實施。

直到2007年年初的一個周末,獨坐在教育部安靜的辦公室里,面對計算機,我終于向海內外諳熟美國教育的專家們發(fā)出了約稿函。約稿函懇切地提出希望: 誠請賜稿,暢談旅美親歷教育見聞;閃爍光輝,整理自身教育思想感受;形成網絡,作者成為朋友長期合作;啟迪智慧,提供中國教育改革參考。我提出,作者可以圍繞中小學教育來談,也可以談高等教育的問題,還可以談一些感受最深的事情或領域,例如本人的求學經歷、教育工作經歷以及感想等。作者要根據自己的深入研究、親身實踐和觀察分析,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利用鮮活的事例來寫,不能寫成作者參加孩子家長會的見聞,不要多說美國的小學是幾年、中學是幾年,也不要簡單地說美國的學校注重動手能力培養(yǎng)、中國顯得不足之類的話,因為對這些內容,中國人已耳熟能詳。

約稿函發(fā)出后,立即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創(chuàng)意,表示愿意參加。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lián)誼會在網站公布了這封約稿函,有的旅美專家看到后,主動聯(lián)系提出編寫建議。

畢竟,血濃于水。學者們長期埋藏在心底的那份對祖國深深的熱愛,此刻躍然紙上,通過對美國教育問題的透視從而間接傾訴。這不是唱什么高調,而是真真切切的情感。偉大祖國的分量,是洛基山脈不可比擬的;中華文化的情結,是密西西比河水無法沖淡的。越是離開祖國久了,對祖國的那份感情和眷戀越深且濃。

當春風吹拂乍暖還寒的華夏大地,一聲驚雷劃破了中國寂靜已久的浩瀚天宇,驚醒了酣睡多年的大地。幾十年坎坷,幾十年思索,在尋求富庶與自強的道路上,中國毅然選擇了改革開放。從此,中國開始告別落后封閉,登上改革開放的列車,大步邁向富強、民主、文明的新征程。翻開中國駐美使館教育處的檔案,可以看到,1978年是中國恢復向美國派遣留學人員的第一年。這一年,73名訪問學者抵美。從此,真是一發(fā)不可收!如今,中國留美學人,在讀的有六萬多人,歷年畢業(yè)留在美國的逾十萬人,回國工作的更是大有人在。

在衣食無憂后,旅美留美的學人們都在注重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社會地位的提高、人生價值的實現,并希望為自己的祖國作些貢獻。但是,往往忙于日常生活、工作或研究,一些為國服務的念頭并未都化為行動。《透視美國教育》成了一個平臺,把學者們在美國的學習、工作、生活進行整理,這將是一筆財富留給后人。一篇篇文章好似一盞盞明燈,有助于照亮國內千萬教育工作者前進的路!

參與本書寫作的部分作者是曾在美國生活過、現供職于國內大學的學者,他們對中美兩國教育都有真切的體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時間貢獻了智慧。其余的作者現在仍居住在美國,他們踴躍參與撰稿,不僅僅是為了響應主編約稿號召,最主要的是為了報效自己的祖國。我為他們的愛國之心而感動,為他們獨到的見解而欽佩。

本書中的文章盡量利用鮮活的事例、活潑的文字來寫,夾敘夾議,具有可讀性;作者根據自己的深入研究、親身實踐和觀察分析,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表述,有高度,有思考,有品位,體現了博士風范;言之有物,有故事,有分析,有深度,力爭給人以助益。

《美國學校天賦教育透視》的作者黃全愈博士近幾年在國內出版了多部著作,如《素質教育在美國》、《高考在美國》等,影響很大。本文講的是美國中小學校如何對天資聰穎、學有余力的學生以特別的關心和教導,鼓勵他們捷足先登。

《美國學校品格教育透視》的作者檀傳寶博士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介紹了美國德育流派的基本觀點和主張。闡述了美國如何通過對青少年品格的教育來迎接21世紀信息時代的挑戰(zhàn),即通過培養(yǎng)一大批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高素質人才,以確保美國經濟、科技和軍事力量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

《美國學校的教書育人透視》的作者鮑承模博士以自己長期的觀察,講述了美國學校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重視塑造學生人格,促進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的做法。

《美國中小學校長與中小學教學》的作者王紅博士通過多次參與中美中小學校長的交流活動,側記了美國中小學校長的所思、所想,介紹了中美雙方關于基礎教育有關熱點問題的共同訴求和不同認識。

《美國中小學教師教育和專業(yè)成長》的作者劉京秋博士在美國專門從事教師教育,她所寫的文字是本職工作的心得和感受。作者認為,提高教育質量,最主要的就是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

《美國中小學的國際教育與國際交流》的作者王覺非博士在中美之間頻繁穿梭,是中美教育交流的促進者。他在本文中介紹了美國學校開展國際交流的模式、項目、做法。為培養(yǎng)學生國際化生存的意識和本領,美國正在大力推動和不斷擴大教育的國際交流,這成了美國新世紀教育策略的一個重要體現。

《美國高中教育透視》的作者王曉陽博士從外交官的視角介紹了美國高中的類型、性質、特點,分析了影響美國高中教育發(fā)展的因素,透視了美國高中階段鼓勵學校辦出特色和重視為造就拔尖人才奠定基礎的做法。

《美國學校考試評價透視》的作者徐登科博士在俄亥俄州教育廳擔任考試評價處處長。本文是他在長期從事此項工作的基礎上,對美國的做法進行梳理并進行理論分析后寫成的。作者從一位教育行政工作者的角度告訴我們,教育不能為考試評價所左右,但教育需要考試評價的推動和激勵。

《外國留學生在美國》由柴云飛博士撰寫,介紹了各國留學生在美國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總結了美國博士生教育的若干特點。該文還反映了美國“9·11”事件后對外國留學生政策的調整,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中國留美學生的心路歷程。

《美國留學生在外國》的作者屈書杰博士研究了美國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的發(fā)展階段、現行政策、主要項目、相關理論等。美國從不閉關鎖國,在作為世界上頭號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國家的同時,也積極鼓勵年輕一代走出國門,放眼世界。

《我在美國讀學位: 不平常的學習與生活》講述了作者楊鴻博士在美國獲得三個碩士學位和兩個博士學位的故事,此可謂中國學生聰明智慧、吃苦耐勞、勇于拼搏的品格的一個縮影。

《我在美國攻博士: 親歷大學學術實力和創(chuàng)新活力》的作者周南照博士是一位資深教育專家。他擔任過我國中央教科所副所長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級教育官員。該文歸納了美國大學的職能,分析了美國大學與文化傳統(tǒng)的關系,探討了一些深層次的教育問題。

《我在美國做學者: 親歷美國大學教學改革》由別敦榮博士撰寫,講述了作者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對其大學教學改革的觀察和思考。主要探討在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后,美國一直在探索如何不使大學淪為文憑工廠的問題。

《我在美國教本科: 親歷大學通識教育》的作者程星博士是哥倫比亞大學本科學院院長助理。在長期的管理和教學工作中,他看到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在本科階段,通識教育是重點,要教育學生奠定扎實的知識基礎,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長遠的發(fā)展眼光。

《我在美國當博導: 親歷博士生教育》由嚴文蕃博士供稿,講述了美國博士生教育的現狀和特色,認為確實有其可圈可點之處。在美國多年的求學和執(zhí)教生活,以及指導50余名博士生的經歷,讓作者對美國研究生教育的體制、培養(yǎng)模式、質量監(jiān)控等諸多方面都有真切的感受。

《我在美國做研究: 大學校長的選拔及其對大學的管理》的作者吳憲博士用敘事的手法、生動的實例,對美國大學校長的任職資格、任期要求、選拔程序、工資待遇、性別特點、治校風格等進行了介紹和探討,著重比較了八所著名常春藤大學校長的情況。

《我在美國評職稱: 大學教師晉升制度的體驗與觀察》的作者徐俞博士講述了美國大學教師的晉升條件、終身教職、中期評價情況。自身學歷背景、研究成果分量、用人單位意見、同行專家評議、頂頭上司看法,共同決定了一個教師能否順利晉升至高一級的職位。

《親歷美國教育改革: 努力提升質量》的作者趙勇博士作為教育學領域的教授,非常關心美國重大教育改革。他認為,《不讓一名兒童落伍法》的頒布,標志著新世紀美國新一輪教育改革的開端,這部法律執(zhí)行的效果不能用“好”或“不好”簡單地回答。

《我的美國教育之旅: 十次考察回眸》、《美國基礎教育發(fā)展趨勢展望》、《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展望》由本書主編親自執(zhí)筆完成。這幾篇文章結合本人從1988—2010年歷次訪美的觀察與思考,生動地展示了美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一些特點和趨勢。

對本書的內容,研究美國教育的同仁可以選擇閱讀,關心美國教育的人可以有所借鑒,關心海外學子學習與生活的讀者也可一起分享其思想和情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