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那遙遠的史前,難道我們可以找出類似炸雞口味的食材?當然有,那就是暴龍(Tyrannosaurus),它還有個更加朗朗上口的名字——霸王龍!
暴龍是什么?它是古生物史上的最強偶像,自從1905年命名以來就一直長盛不衰。由它領(lǐng)軍的“恐龍文化”從驚悚刺激的噱頭,到點燃孩童求索的愿望,牢牢占據(jù)了百年人心,絕對是一位“八位一體全棲娛樂明星”。
早在1905年,美國紐約自然史博物館的奧斯本便命名了暴龍。強大的美國,配上最強大的恐龍,國民沸騰了起來,從煤礦工人到議員都心里美滋滋地想著:“我們這大baby,一只就可以擺平老歐洲的全部龍呢!”
畢竟這是當時所知的,有史以來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型肉食性恐龍!在此之前,人們根本無法想象他們的家園以前居然生活著如此龐大的動物——身長達12.8米,身高5.48米,臀高約3.9米。(以最完整的暴龍Sue為例)暴龍的身體就是專為襲擊其他恐龍而設(shè)計的: 長1.55米的頭顱長而窄,頸部短粗,身軀結(jié)實,后肢強健粗壯,尾巴向后挺直以平衡身體,前肢細小得不成比例,僅有兩只較弱的手指。
最要命的是暴龍兩頰肌肉發(fā)達,口中58至60顆牙齒密布,形狀類似香蕉,最長的竟達30厘米,被稱為“致命的香蕉”——這根“香蕉”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實是埋在牙齦里的。還有非常細膩的鋸齒圍繞著“香蕉”的前后兩面,它們的作用像小鉤,鋸齒刺穿肌肉時,鉤子能鉤住肉的纖維,將其置于鋸齒間。鋸齒間有利刃般的齒緣,足以撕裂纖維。
但是,從炸雞聯(lián)想到炸暴龍,是不是有點無厘頭?不,這應該是我們這本書中最有科學根據(jù)的“古龍今烹”。那是不是要復活暴龍,然后把它們趕入養(yǎng)殖場批量生產(chǎn)?復活?等一下,你說到“復活”了嗎?
這是我在所有恐龍講座中必遇的可怕問題,也表明了電影《侏羅紀公園》的票房有多高,流毒有多深。這是我當初翻譯電影字幕的時候始料不及的。
《侏羅紀公園》“克隆恐龍”的病毒已經(jīng)盡數(shù)侵入了觀眾的“腦系統(tǒng)”,讓他們相信可以從琥珀中的蚊子體內(nèi)抽出恐龍血,提取DNA,修補后克隆出大批恐龍。這顯然沒有具體的科學根據(jù),也就是說思路是浪漫的,現(xiàn)實是行不通的。不過,現(xiàn)實有時候就這么奇妙,在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時候,必定會有時代的強人站出來吼一聲,現(xiàn)實頓時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