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后到了北京,吃膩了京味小吃之后,開始四處流竄,尋找新的口味。好幾年中,在簋街背后的幾家小店已經(jīng)吃出了老板與熟客的情分,其中就有一家小店叫“燕府香饞嘴蛙”。說它小,并不為過,大概8張桌子不到。臨近飯點(diǎn),門口永遠(yuǎn)有人在等位,于是帶旺了旁邊賣紅薯的生意。
老板娘是甘肅人,卻做得出地道的川味,據(jù)說專門去四川取了真經(jīng),請回大師傅,后來更是融合了川隴食風(fēng),因此有了極佳的口味。店里主打的特色菜并不多,饞嘴蛙、冷鍋魚、燒雞公這大三樣。只要你一上座,老板娘就會(huì)送來涼拌豆腐絲,然后點(diǎn)完菜,在門口等位的食客那怨念眼神中,開始漫長的等待。老板娘的立店之本,全在于原料新鮮,手藝過硬,而且每一桌都是要現(xiàn)點(diǎn)現(xiàn)做的,提早加工好的就意味著失去了那股鮮味。
和諸多華夏美食一樣,饞嘴蛙也有自身的傳奇。相傳清朝康熙年間,四川江津紅衛(wèi)村有一位姓朱的大爺,足足108歲,精于廚藝,最愛用青蛙做菜,佐以祖?zhèn)飨懔?,燒得麻辣兼?zhèn)洌认阌帜???滴醯弥螅扇税阉腥雽m中專司此菜。嘗后,甚解其饞,龍顏大悅。坊間便以“饞嘴蛙”命名之,聲譽(yù)不脛而走。
另有一種更富傳奇性的說法,說饞嘴蛙出自清朝乾隆年間渝北地區(qū)大戶劉家的一本自編菜譜。劉家老太爺這一生只有一個(gè)愛好,就是收集民間食譜,一來將其歸整成冊流傳后世,二來也可一飽口福。冬季的一日,劉老太爺在大雪之中救起一個(gè)倒在家門口的老花子,并派專人照顧。事后老花子為了報(bào)答恩情,送上一道美食。這道菜源于乞丐乞食未果,捕捉田邊野蛙充饑,老花子融入了幾十年來吃百家飯的口味見識,創(chuàng)出了饞嘴蛙這道美食。最終老花子將這道菜的做法送給了劉老太爺,并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