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鄭芝龍(2)

過臺灣 作者:林那北


勢頭相當(dāng)好,越來越壯大的隊伍從容地在閩粵間呼風(fēng)喚雨。官軍雖多次追剿,卻哪里剿得了?無一不以失敗而告終。更有諷刺意味的是,崇禎元年(1628年),一支共有43艘戎克船的船隊從福建漳州出發(fā),轉(zhuǎn)眼間卻被鄭芝龍劫去20艘。而在這前一年,朝廷其實就已經(jīng)向鄭芝龍招手示好了。出面招撫的是曾任泉州知府的蔡善繼。然而當(dāng)鄭芝龍欣欣然率眾到泉州見到蔡善繼時,卻并沒有獲得想象中的熱情與誠意,這讓鄭芝龍與一同前來的兩個弟弟都感覺很不好。(蔡繼善小注)

招撫失敗了。

鄭芝龍其實是愿意到帝國的金字塔中謀得一官半職的。動蕩漂泊雖也咤叱風(fēng)云,畢竟非正統(tǒng),畢竟沒有名分可以理直氣壯地光宗耀祖。交戰(zhàn)的官軍敗在他手下,他抓了俘虜,好酒好菜招待了一場,然后又客客氣氣送人家回去,走時特地捎上話:“某非敢拒官軍,不得已耳,茍得一爵相加,當(dāng)為朝廷效死力,東南半壁可高枕矣?!?/p>

這個姿態(tài)再明白不過了,他很愿意歸屬朝廷,但朝廷得給他一官半爵。

1627年,朝廷上天崩地裂,那位終日沉迷于制作木工活的天啟皇帝,終于重蹈其父光宗皇帝的覆轍,因服仙藥,在八月間突然暴死,年僅23歲,在位僅7年。保護傘一沒,百官馬上上書彈劾宦官魏忠賢。魏忠賢末路到了,人人喊打聲中,他自知難有好下場,3個多月后也上吊自盡了。

宮廷內(nèi)的天翻地覆,離鄭芝龍畢竟有些遙遠,但擺在面前的許多末世亂象他必定會看進眼里。年景不好,兇象疊出。有資料顯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時,福建的人口僅為391萬人,到了明后期,已經(jīng)在500萬人以上了,而耕田面積洪武26年(1393年)時為146259頃,到萬歷六年(1578年),卻僅有134226頃,也就是說與人口不斷增長相反,可用來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少。加上那場從天啟六年(1626年)起的大旱一直在各地持續(xù)蔓延,閩南地區(qū)也久未見甘霖,許多村落連草根樹皮都被人剝光吃盡。

大災(zāi)之年,卻成為鄭芝龍大展身手之時。他趁機招攬泉州數(shù)萬饑民赴臺拓墾,擴大自己在臺的產(chǎn)業(yè),竟應(yīng)者如蟻。

崇禎元年(1628年),朱由校的四弟、17歲的朱由檢坐到龍椅之上。新皇登基,并不能給天下帶來奇跡,天災(zāi)依舊,人禍不斷。這個千瘡百孔的王朝,已經(jīng)拖著年邁的雙腿,走得越來越蹣跚艱難、搖搖欲墜了。這年七月,朝廷再次招撫鄭芝龍。這次出面的是福建巡撫熊文燦,熊文燦顯然吸取了泉州知府蔡善繼的教訓(xùn),即承認鄭軍攻荷有功,詔授鄭芝龍為海防游擊,任“五虎游擊將軍”,同時授權(quán)讓鄭芝龍負責(zé)掃蕩在臺灣海峽一帶橫行的海盜。官銜鄭芝龍喜歡,而后面那個權(quán)限更令他動心——將其他海盜勢力消滅了,余下的就是鄭家的天下了??!鄭芝龍竊喜之中順從了,他離開自己的海上貿(mào)易根據(jù)地臺灣,坐鎮(zhèn)閩海。此時,他的部眾已達3萬多人,船只則逾千艘,真可謂人多勢眾兵強馬壯了。(熊文燦小注)

新皇登基了,但天象仍是惡劣,各地都比賽似的惡劣,福建大旱已經(jīng)整整三年,沒有雨,沒有水,許多田地早已顆粒無收。靠什么裹腹?這事讓福建巡撫熊文燦一籌莫展,真的頭疼啊,饑民的怨恨之火快燒著烏紗帽了。

恰在此時,鄭芝龍很及時地獻上一個計策:召饑民赴臺墾荒。有記載說,此次招荒民赴臺,“一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舶載至臺灣,令其芟舍開墾荒土為田……”他在臺灣不是曾有“十八芝”嗎?不是有大片大片的田產(chǎn)嗎?所以他很清楚,那里確實太富庶了,而且雨水豐沛,氣候濕潤,最夸張的說法是“插根扁擔(dān)都能成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