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蘭遮城共3層,最底層在地下3米多的深處,周長600多米長的城墻上,是用糖水調石灰制成的磚砌成的,那磚竟比石頭更堅更硬。而墻頭上則設置了30門大炮。與赤嵌城相比,無論規(guī)模、武器、人員,還是糧草的儲備,這里都更充裕厚實,于是就需要更充心的耐心和韌性來與之周旋。
這個城,鄭成功圍了近9個月。
并不是枯守死等,鄭成功一邊接連給城中的荷蘭駐臺灣總督揆一寫信,告訴對方只要乖乖離去,既保存了性命,還可以帶走私人財寶,一邊下令南北各路人馬開始屯墾拓荒,按鎮(zhèn)分地,按地開荒。盡管5月底,他的部下黃安等人帶著一些糧草從金門抵達臺灣,而這一次,同時也帶來了6000將士。加上先前到來的25000人,3萬多張嘴的吃飯問題已經迫在眉睫了。(揆一小注)
當時一個叫菲力普?梅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土地測量師留下一本日記,叫《梅氏日記》。鄭成功奪下赤嵌城后,菲力普?梅被俘,他在戰(zhàn)俘營里目睹了鄭氏軍隊屯田墾地的情形:每個將官手下有1000~1200人,在山腳和每個能開墾成水田的土地上,每一兩百人為一群,很認真地耕種土地。他們種很多番薯,多到足以食用3個月。每個角落都用來耕種,甚至道路也不例外……
食不裹腹當時確實成為鄭家軍最大的困擾,但熱蘭遮城內的荷蘭人境況卻更為不堪。
鄭成功給揆一寫信,他非常有耐心,信不是寫一封,而是接二連三地寫,都是動員揆一認清形勢趕快投降。其實早在1661年4月27日,當鄭軍大隊人馬還在澎湖候風時,鄭成功就已經給揆一寫過信,告訴對方臺澎兩島所居住的都是中國百姓,那是中國的土地。(鄭成功給揆一的招降書)
飽讀詩書出身的鄭成功,仍舊認為文字是有力量的,是可以征服人的。
但揆一并不以為然。他其實是瑞典籍的,出生于斯德哥爾摩,受雇為荷蘭賣命,他不相信荷蘭會輕易放棄在臺灣的利益。而不放棄臺灣,就意味著不放棄他,所以他抱有幻想,以為增兵遲早要來,于是對鄭成功的拒絕也是接二連三。
援軍確實來過。
46歲的揆一那時其實已經被巴達維亞東印度公司撤職,1661年6月東印度公司派檢察長克倫克率兩艘戰(zhàn)艦馳往臺灣接替揆一的職務,不料船近臺灣時,才發(fā)現洋面上已經布滿鄭軍戰(zhàn)船??藗惪颂踊匕瓦_維亞,將臺灣的情況報告公司。幾天后公司拼湊了700多名援軍分乘10艘戰(zhàn)艦馳往臺灣。他們7月5日出發(fā),卻是在一個多月后的8月12日才抵達臺灣海面。但雙方并沒有馬上交火。那些日子海上風狂浪大,荷軍不敢貿然前行,所有船只都停泊到港外,遠遠觀望。直到9月8日,風浪平息了,槍炮才突起。
荷軍開始出擊了,但他們并沒有如愿。
雖然武器落后,但憑借著人多勢眾,鄭軍以火攻、以埋伏、以密集的炮彈攻擊荷艦,總能以巧制勝。這場交火時間拖得有點長,一直到年底,來增援的荷軍已經僅剩下2艘戰(zhàn)艦了。見大勢已去,他們悻悻地掉轉船頭馳回巴達維亞。
困守在熱蘭遮城里的揆一,眼睜睜地看著飄著自己所供職的那個國度旗幟的船只漸漸遠去,內心充滿惱怒、失望、無奈。
鄭成功也看到了。他知道屬于自己的機會來了。
接下去的日子,一場又一場猛烈炮火從鄭家軍這方接連向熱蘭遮城發(fā)射。這是來硬的,軟的也有,將翻譯李仲派往熱蘭遮城,再次把自己的意思告訴揆一:“然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珍瑤不急之物悉聽而歸……”他要重申的是,臺灣不是荷蘭國土,而是先前鄭芝龍練兵的場所,所以,他渡海而來,予以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