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國唯一主(1)

過臺灣 作者:林那北


在接過鄭成功帥旗主政臺灣的十幾時間里,年輕的鄭經確實曾雄心勃勃地欲大展身手,力圖將父親未竟的事業(yè)拓展光大,甚至曾寫出“復仇雪恥知何日,不斬樓蘭誓不休”這樣大氣磅礴的詩句。

康熙十二年(1673年),手握重兵、割據(jù)大陸云南、貴州、廣東、福建的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相繼起兵叛亂,史稱“三藩之亂”。隔海觀望的鄭經從中看到反清復明大業(yè)的希望,恰好第二年耿精忠力邀他渡海參戰(zhàn),共舉反清大旗,鄭經腦子一熱,竟輕率應允,然后不顧一切率部西渡而來。(三藩之亂小注)

在闊別大陸十余年后,重又踏上故土,鄭經心頭必定悲欣交織,眼前估計還有一幅錦繡美景徐徐展開。然而,前后7年的辛苦征戰(zhàn)之后,不僅三藩王大勢已去,懷抱滿腔希冀而來的鄭經竟也接連損兵折將,顆粒無收,甚至連本來握在手中的金門、廈門兩地也盡失,最后不得不狼狽敗退回臺灣。

這7年期間,在歷次戰(zhàn)役中所俘獲的清軍官兵及其眷屬,先后有數(shù)千人被送往臺灣屯墾流放。有記載,單康熙十七年(1678年)五月,在攻陷海澄之后,就曾有清軍騎兵將士2000余人被“載過臺灣,分配屯田”,兩個多月后,所有海澄清軍降將全部遷臺。或許,這就是鄭經此次西征的唯一收獲了。失敗所帶來的挫折感是那樣深重而徹底,它們山一樣重重壓下來,終于使鄭經斗志盡失、萎靡不振、心灰意冷。

臺南開元寺是目前全臺灣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寺廟,當年卻是鄭經所建的承天府行臺,也是鄭成功妻子、鄭經母親董氏的頤養(yǎng)場所,舊名北園別館。從大陸潰敗回到臺灣后,鄭經就不再把心思花在管理政務上,而是在縱情酒色中渾渾噩噩地度過一年多之后,于1681年3月17日病死在他的北園別館里,死時不過39歲。

與父親鄭成功一樣,鄭經也屬短壽之人,不料他的長子竟更早夭折。(開元寺小注)開元寺圖片8張隨便用,根據(jù)版面合適安排。

鄭經死前一年,他所倚重的大臣陳永華已經先他而去了,葬于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即今臺南縣柳營鄉(xiāng)果毅村古譚,后靈柩又被清朝廷遷回廈門同安灌口下葬。鄭經去世的那年,其長子鄭克臧17歲,次子鄭克塽11歲。本來,鄭經的位子理所當然該由長子鄭克臧接替,不料最終繼位的不是鄭克臧,而是次子鄭克塽。(鄭克塽小注)

這個突然變故是一個叫馮錫范的人所致的。馮錫范是鄭經的重臣、鄭克塽的丈人。

在金庸小說《鹿鼎記》中,馮錫范武功超強,專門刺人死穴,一劍就能致人死命,所以有“一劍無血”的稱號。鄭經生前所指定的繼承人鄭克臧,就是死在這個馮錫范手中,不是刺死,而是設計絞殺,然后馮錫苑把自己尚年幼的小女婿鄭克塽扶上王位,而他則成了真正的王,一切由他一手操控。

鄭氏三代,一個38歲、一個39歲,一個17歲,這樣脆弱短暫的人生,怎不令人欷歔慨嘆?

然而,對于馮錫范而言,權力在手的快感并不能替代鄭氏集團已經搖搖欲墜所帶來的恐慌。鄭經、陳永華死去,鄭克臧、鄭克塽間相互殘殺,當這些事相繼傳到京城,自然都成為令大清朝廷欣喜興奮的好消息。此時,27歲的康熙帝羽毛已豐,天下已定,他抬眼南望,最令其頭疼的也只剩下一海之隔的臺灣島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