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文革”就不會有改革,但不能絕對化?!拔母铩敝埃h內外一些同志就已經看到了蘇聯經濟體制、我國計劃經濟、農業(yè)合作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改造、“大躍進”中的問題與弊端。劉少奇、張聞天、鄧子恢、孫冶方、卓炯、戴浩天、李云河、楊偉名等同志,均以各種方式表達了對當時經濟體制的批評和改進的要求,就是毛澤東本人對蘇聯經濟模式也有不滿。
父親把蘇聯的經濟模式稱為“斯大林時代的計劃經濟”。他認為這種經濟沒有“實在的可行性”,中國共產黨人這樣勉強堅持下去,“共產主義”只會“遙遙無期”。他看準了一條“亦農亦工、農工結合”的發(fā)展道路,這條道路符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
1968年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以“莫須有”的罪名永遠開除了劉少奇的黨籍,1969年黨的九大又在黨章上欽定林彪為毛澤東的接班人,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至此發(fā)展到了頂峰。九大召開前夕,父親在擁護“大躍進”的旗幟下,給毛澤東主席寫了一封長信,用他的話來說:“雖然我對主席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反復教導,仍然一直頑固的不理解”,但他還是要向毛主席進一言。這里姑且把這封信稱為《耀邦同志給毛澤東主席的建言信》。原信已于1969年3月5日寄送毛澤東主席。
父親在建言信中反對中國經濟的發(fā)展照搬當時還有巨大影響力的蘇聯模式,他說:“完全縮回到或者基本上縮回到斯大林時代的計劃經濟的老框框中去,這是很可悲的。”他并把蘇聯的經濟模式總結為“斯大林時代的計劃經濟”。
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建設之路,這時已成為他思想中的一個明確觀念。13年后的1982年5月,耀邦同志在和國務院有關部委同志談消費問題時指出,蘇聯高積累,加重群眾負擔的老框框我們不學;追逐高額利潤,巧妙剝奪人民財富的資本主義游戲規(guī)則更不能學;我國要走出一條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改革新路。
父親在建言信中認為,必須走一條與蘇聯“產品交換”完全不同的創(chuàng)新道路,那就是“亦農亦工,農工結合”的新路。他在論述“亦農亦工、農工結合”的農村經濟發(fā)展道路時,把勞動力、勞動時間、資金、技術、生活需要、公社集體所有制下各種資源和生產組織形式都考慮到了。從今天改革的實踐來看,他提出的建議多數已成為現實,而且更加實際、細化了。我國農村的企業(yè),先以社隊企業(yè)的面目出現,以后變?yōu)猷l(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最后又分化出多種所有制企業(yè)。和今天相比,他的建言只有不足,并沒有過分之處。在九大期間,他給毛主席寫這樣的信,可不是兒戲,因為這是一條與“以糧為綱”、“以階級斗爭為綱”完全相反的經濟發(fā)展路線。
父親在20世紀改革初期,就積極呼吁過,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辦企業(yè),要社辦、隊辦、聯戶辦、戶辦四個輪子一齊轉,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當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蓬勃發(fā)展期間,他又情不自禁地稱贊這是“異軍突起”、“方興未艾”,希望其占據經濟總量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