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曾國藩,作為一個人,他有著多面人格;而他所有的多面、矛盾和怪異,正構(gòu)成了他整個生命的真實。
那么,曾國藩為什么會呈現(xiàn)出如此的多面、矛盾和怪異呢?原因自然十分復(fù)雜,但我以為其中最主要也是最簡單的一個原因便是:書生帶兵。
在中國文化中“書生”與“兵”是屬于兩個不同的文化陣營的,所以民間才會有“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俗語。是的,書生怎么能帶兵,兵又怎么能由書生去帶?然而中國歷史上卻常常不乏書生帶兵的先例,最眾所周知的莫過于有宋一代了。
宋代由于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的,因此他做得皇帝后最怕這樣的事情重演,為此他采取了兩個措施:首先是通過“杯酒”將一批功高的武將的“兵權(quán)”罷釋掉;然后將全國的軍隊大多數(shù)交給文官指揮,即全面實行“書生帶兵”的政策。這一政策的好處至少有二:一是書生因其讀圣賢之書,知恩榮廉恥,所以更懂得忠孝節(jié)義,不會輕易背叛、投降和謀反;二是書生畢竟只是書生,即使真的謀反,其能耐也十分有限,對付起來也不會太難。
宋王朝如此算盤打得不可謂不如意,但是哪知道這一如意算盤只顧得“此”,卻失卻了“彼”:大宋的軍隊,無論是御林軍還是邊防軍,他們一律在書生的帶領(lǐng)和指揮下,的確是聽話了,忠誠了,但它在與入侵的外族軍隊的作戰(zhàn)中卻失了雄性,沒了血性,變得不堪一擊、常戰(zhàn)常敗,最終演繹出了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