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進(jìn)入英語的中文詞匯很少,其中就有“guanxi”(關(guān)系)一詞,這是因為在英語中沒有中文“關(guān)系”的真正含義的對應(yīng)詞,“relationship”、“connection”、“contacts”、“networking”等詞語都與該詞不完全相同。中國社會則是一個靠“關(guān)系”來調(diào)節(jié)和維系的社會,是除去法律、道德和明文規(guī)定的之外的另一種社會規(guī)則。
關(guān)于“門”,在中國文化中可謂源遠(yuǎn)流長。岳飛的《滿江紅》曰:“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其中的“闕”是指“宮闕”,《古今注》解釋說:“古每門樹兩觀于其門,所以標(biāo)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則可遠(yuǎn)觀,故謂之觀”;《爾雅·釋宮》也有:“觀謂之闕”之言,也就是說“闕”代表著王宮,也就是等級、地位、尊卑的象征,如班固《白虎通義》所言:“門必有闕者何?闕者,所以釋門,別尊卑也?!?《史記·商君列傳》記載說,商鞅變法中,“筑冀闕”就是其中一項,將門的地位再度正式提高,實際上就是設(shè)置一道阻攔線、監(jiān)視門,起到固定等級秩序和樹立官府威嚴(yán)的作用,換言之,就是樹立官本位符號。
《詩經(jīng)·陳風(fēng)》:“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易經(jīng)》所言:“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把門上升到了哲學(xué)的地位;《論語·雍也》:“誰能出不由戶?”給出了最精辟的注解。權(quán)貴之家門前有石獅,尋常百姓家門上貼門神,尤其是大戶人家,一般除了大門之外,往往還有偏門、角門等。清《蕉軒隨錄》記載說:“外官衙署正門左右各有門一,謂之東角門、西角門,屬官參謁,均由角門入也?!币簿褪钦f,一般下屬官員往來都是不走正門的,而是走角門。由此,有了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白居易《傷宅》也有詩曰:“誰家起第宅,朱門大道邊?豐屋中櫛比,高墻外回環(huán)。累累六七堂,棟字相連延……主人此中坐,十載為大官,廚有腐敗肉,庫有朽貫錢。”
所以,“門”文化早就見于中國官場,朱門就是等級的標(biāo)志,原本是指皇宮之門。漢代衛(wèi)宏《漢舊儀》說:丞相“聽事閣曰黃閣,不敢洞開朱門,以別于人主,故以黃涂之,謂之黃閣”。直至漢代,朱門還屬于“九錫”之列。所謂“九錫”為天子給予諸侯的禮遇,《韓詩外傳》稱:“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鐵鉞,九錫秬,謂之九錫。”后來富貴者均以朱漆大門標(biāo)示尊貴,但也不是隨便什么時候、什么人家都可以用朱漆大門的。明代初年,朱元璋申明官民第宅之制,《明會典》載:洪武二十六年規(guī)定,公侯“門屋三間五架,門用金漆及獸面,擺錫環(huán)”;一品二品官員“門屋三間五架,門用綠油及獸面,擺錫環(huán)”;三品至五品“正門三間三架,門用黑油,擺錫環(huán)”;六品至九品“正門一間三架,黑門鐵環(huán)”。同時規(guī)定,“一品官房……其門窗戶牖并不許用髹油漆。庶民所居房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及彩色裝飾?!?/p>
官門是絕對威嚴(yán)的,即便是孔子這樣的“圣人”,出入官府也總是謹(jǐn)小慎微的?!墩撜Z·鄉(xiāng)黨》稱:孔子走進(jìn)朝廷大門后,“立不中門,行不履閾?!币馑际遣辉谥醒胝玖ⅲ桓也乳T檻。
一般大戶人家的院落,大門之后還有影壁,原本也是禮制符號,九龍壁就是帝王、王侯才能有的。
所以,千百年來,在中國早已形成了“門”文化——門當(dāng)戶對,其實才是中國文化的體現(xiàn);門第之見,在中國根深蒂固;成為名門望族,才是中國人的期盼;門閥政治,更是中國的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