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閥”之意為“閥閱”,代表資歷和功績,曾立下功勛的家族會在大門外豎立柱子,上書功業(yè)?!队衿らT部》:“在左曰閥,在右曰閱?!?閥閱變成了權(quán)貴望族的象征,也是世代因襲的家族地位的標(biāo)志,自然,就與政治密切相關(guān)。
《晉書》有言,“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門早就成了權(quán)貴與平民的區(qū)別;門,也早就成了權(quán)貴渠道的象征,“走后門”就是中國的悠久文化之一。中國上至皇宮、下至達(dá)官貴人的大院,但凡有點權(quán)勢的,總會在庭院中修建若干偏門、角門、后門,實際上是公然把事情分為光明磊落和陰暗鬼祟兩種,而且前門、正門大多時間都是關(guān)閉的,往來人員進(jìn)出多走那些偏門,“走后門”的同義詞就是“走門路”,意思是,只有走后門,你才能有門路、生路、發(fā)達(dá)之路。
唐代常以詩取仕,于是常有詩人懷揣著詩稿“干謁”,即以詩敲前門、后門。唐張固在《幽親鼓吹》記載說,白居易16歲來到長安,也是懷詩投謁名人顧況,在讀白居易詩前譏諷地說:“米價方貴,居亦不易?!贝赐昶洹耙盎馃槐M,春風(fēng)吹又生”詩句,大加贊賞,又說道:“道得個語,居亦不難?!卑拙右滓虼说妹0拙右纂m然的確是天才詩人,但也不得不靠“走后門”留在長安。當(dāng)然,后門也不是那么容易走的,萬彤云《獻(xiàn)盧尚書》:“荷衣拭淚幾回穿,欲謁朱門抵上天。”絕大多數(shù)平庸的詩人都被拒之門外。
白居易雖然走后門成功,但也感嘆于此,曾寫下《見尹公亮新詩偶贈絕句》:“袖里新詩十余首,吟看句句是瓊琚,如何持此將干謁,不及公卿一字書?” 詩人杜甫也曾作《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句》,嘆曰:“以茲誤生理,獨(dú)恥事干謁?!?/p>
清代朱象賢《聞見偶錄》說:
今凡府、州、縣衙署,于大堂之前正中俱立一石,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官每升堂,即對此石也。予考舊典,此名戒石。所刻十六字,乃宋太宗賜郡國以戒官吏,立石堂前,欲令時時在目,不敢忽忘之意。先是后蜀孟昶撰戒官僚二十四句,至宋太宗表出四句,元明以至國朝,未有更易。
但是,民間幾乎沒有多少人記得這衙門口上的戒言,反而人人都知道:“衙門口兒向南開,有理無理拿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