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問題低齡化
《保健時報》的記者邱爽女士就“心理問題低齡化”這個話題采訪過我。
她問道:“頻頻出現(xiàn)的學生抑郁、自殺等問題,讓很多人不解。他們到底怎么了?”
其實,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都源于兒時埋下的隱患。心理問題正逐漸呈現(xiàn)出低齡化、隱匿化的趨勢,也就是說,每個階段的兒童都可能有心理問題。
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xiàn)在學習、情緒、意志、行為、性格、品德和性心理等方面,如學習障礙、厭學情緒、考試焦慮、不良學習方法及習慣、學??謶?、社交恐懼、抑郁、強迫行為、固執(zhí)行為、多動癥、咬指甲、口吃、兒童抽搐癥等,還包括偏激、狹隘、嫉妒、自卑、孤僻等不良性格。
邱記者問:“心理問題為什么會越來越低齡化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現(xiàn)在的家庭大多是“四二一”結(jié)構(gòu)模式,即四位老人,兩個家長,一個孩子。此時,這一個孩子便成為整個家庭的核心,家庭成員的一切活動都以他為主。在這種環(huán)境下,“隔代教育”、“屏幕兒童”應時而生。他們所接觸的環(huán)境和所具備的能力都與自己的年齡不相符。再加上現(xiàn)在人們居住的大都是樓房,小朋友們很少有機會在一起玩耍,久而久之,就容易與社會脫節(jié)。
二是父母提供過于優(yōu)越的條件。一些家長在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識、動手能力很差的情況下,把除了學習以外的所有事情都一概代勞,使孩子抗挫折能力得不到提高。從小學到高中,學校的老師對孩子也管得很嚴,突然進了大學校門之后,孩子一下不能適應大學里的生活,使得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心理受到了新挑戰(zhàn),久而久之,心理問題必然表現(xiàn)出來。
三是過度教育。家長從孕育孩子開始就定下“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目標,年幼的孩子被迫去上各種培訓班、補習班。家長都認為這是為孩子好,這是為孩子將來著想,其實是把孩子以后要做的事情提前讓孩子做,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難以承受的壓力。失去了這個年齡段應有的童真童趣,孩子就不能從生活中來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在成年以后,便會缺乏承受壓力的能力。
四是缺乏正確的教育方式?,F(xiàn)在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呈現(xiàn)出兩極分化的態(tài)勢,有些知識分子家庭和海歸家庭,認為自己小時候上學比較苦,沒有好好地享受童年,因此就對孩子大撒手。這往往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有可能遭到某些老師的嫌棄。于是,孩子會想方設法地為了引起老師的注意而搗亂,或更加不好好學習來試圖贏取老師對自己的重視。另一類貧苦的家庭,省吃儉用讓孩子好好學習,為的就是能跳出貧苦境況過上好日子。這種家庭的孩子往往比同齡孩子早熟,且心理問題多表現(xiàn)得隱匿,可一旦爆發(fā)就有可能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
此外,家長的過度關(guān)注也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比以往多的印象?,F(xiàn)在家長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對孩子的關(guān)注度也在日益增加。例如,以前認為孩子不愛說話是內(nèi)向,而現(xiàn)在,家長可能就會帶孩子去看心理門診,檢查孩子是否患有抑郁癥。
[分享]
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土壤,家長科學的教育態(tài)度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
家長應該以平等的語言與孩子對話,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接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足,引導孩子進一步自我完善,允許孩子犯錯并等待孩子有能力改正錯誤。
家長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