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幾個月,我還是堅持每周只去一次,一是因為懶得跑,二是因為,我確信一個小咖啡館的核心競爭力是天天出現(xiàn)在店里的那位老板,我既然做不到天天去,老板自然就只是我的搭檔,客人們需要熟悉的是她而不是我。而我也不愿意靠我所謂的人脈去攬生意,因為我堅信,再廣的人脈和我們盡力去滿足的市場需求這片汪洋大海相比,只是一滴微不足道的水。
比如,武漢一個很有名氣的電視主持人是我的好朋友,搭檔說了多次希望我請他到店里來喝咖啡,當然也就是希望他的到來和推薦能夠吸引更多的客人。可我就是一直不愿意這么做,直到有一天,我這位主持人哥們兒給我打電話,邀請我去一間很有特色,美女白領經(jīng)常出沒的,名叫參差咖啡的地方,我才樂呵呵地告訴他,那是我開的。這個例子說明,他也正是我說的社會需求的一分子,如果一開始我請他去,他一定會很好地扮演一個人脈的角色,僅僅認為是在照顧朋友的生意,而忽略咖啡館本身的特色,不可能成為忠實顧客。誰要是希望被所謂的人脈照顧一輩子生意,那一定是腦子進水了。我堅信,對一個小咖啡館來說,自然形成的回頭客才是咖啡館真正的核心客人。
半年時間一晃就到了,我照例收到一份電子報表,咖啡館的營收穩(wěn)步增長,當月盈利已經(jīng)達到6000元了。我想該是我退出的時候了,半年的時間下來,我的搭檔看到了客人從稀稀拉拉到顧客盈門的全過程,她喜歡和客人交流,還和不少客人成了好朋友。而我也在這半年里證實了很多我的想法,開始形成一些所謂的理念了。
準備退出的原因也很簡單,生意是人家守出來的,客人心目中她是老板,我所起的更多是心理支持的作用。每月6 000元收益是我認為一個投資不到10萬的小咖啡館的合理收益,之后大幅增長的空間也有限,因為再忙一點就得開始請人幫忙,就有工資支出了。而6 000元兩個人分,即使因為我不去參與看店,少分一點,對一個全部精力放在咖啡館的人來說我認為還是少了。而如果6 000元全歸一個人,我覺得在武漢就算一筆不錯的收入了,值得店主樂呵呵地一直經(jīng)營下去。
既然想好了,我就提出退出,搭檔當時非常不解,大呼沒有森哥的支持和鼓勵怕接下來經(jīng)營不好,我回答:“你就偷著樂吧,按現(xiàn)在的盈利狀況,就算是去借35 000元,半年也能有把握還清了,如果沒錢趕緊借錢去吧,我還要去開真正屬于我的咖啡館呢?!笨吹竭@兒,大家也就明白了為什么本文標題叫做“武漢第0家參差咖啡”了吧。
一套所謂理論,還得在實踐中反復驗證,是這間咖啡館給了搭檔和我最大的信心。我的退出,其實是希望搭檔在獲得信心之后,還能夠得到合理的收入。這兩者都是一間咖啡館永續(xù)經(jīng)營不可或缺的要素。而我在實踐成功之后,最想做的,還是開一間可以步行抵達的、可以每天泡在里面的、完全屬于自己的小小咖啡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