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長江 魚的身份確認
就像我無法在網(wǎng)上查到淮河回王魚一樣,我也無法找到一點有關長江魚的資料。但魚卻常會出現(xiàn)在某次宴席上,而且曠世奇才的美味,總是輕易就令我們?yōu)橹畠A倒。
我們這里有個桂花橋,沒有拆遷前是8路公交車的終點站,靠江堤邊,屬于郊區(qū)了,我常去那里吃野生江魚。幾間簡易的房,長條凳,包廂都是不隔音的,且擁擠異常,生意卻是好得出奇。主要是這里魚燒得好,又新鮮,都是剛從江里捕上來的,才特別吸引人。每年的三四月,正是長江魚最肥美的季節(jié),一到晚上總是有那么多人開著車或坐公交來此吃魚。埂上有一家,埂下有一兩家,我每次來,都是吃埂下那一家燒的魚,沒辦法,我自己根本做不出那效果。我有時是一人打牙祭,就點一個魚,紅燒的,端上來也就淺淺的一小盤,卻要六七十元錢,夠買十幾斤大鯽魚了。那魚,色澤紅亮,微溢酒香,鮮嫩不膩,湯汁稠濃黏唇,真是鮮美絕倫。
我常吃的那一家,廚房就在進門的左手一側,是敞開的,有五六個專門在廚間打雜的女人,只要不是人多得轉不開身,我就站那里看。廚師有兩人,年齡都不大,瘦瘦的,他們烹飪時十分講究火功火候。比如紅燒魚,起碼是“兩篤三燜”,至少要燒上半小時。其中兩次用旺火,每次兩三分鐘,大部分時間用文火燜,使魚塊完整而魚肉酥綿細糯,魚肚自然成芡為佳。每當一盆盆色澤紅亮的紅燒魚由廚間端上桌,常能聽到不隔音的包間里那些食客一陣喧嘩喝彩。
魚體態(tài)粗長,色灰白,無鱗,腹部膨隆,一張扁闊的大嘴,唇兩邊長著細溜溜的肉質(zhì)胡子,尾巴也是側扁的,整個模樣就是一條超大的鲇魚。魚終年棲身于十多米深的水底,捕撈不易,為稀有珍貴魚類。剛出水的魚,身子兩側緋紅,魚肚雪白,猶如輕云中暈染著淺淺紅霞,十分嬌美。我吃了這么多年魚,至少都是在七八斤、十斤以上的大家伙,這種大家伙菜場里見到,也都是放地上砍成一段一段地賣。春暖花開和仲秋鎖寒之季,魚體碩膘肥,是品嘗的最佳時節(jié)。
魚太大,很少有整條入烹的,多是切成塊狀下鍋。紅燒出來,湯汁深濃,魚塊嫩白,色型皆美。因為刺少,有也是那種大脊刺,剔除后可以放心地大口吃,無需有鯁喉之憂。有的食府燒法出神入化,先將魚塊用蒜蓉煎烤,至兩面焦黃,鮮嫩的肉質(zhì)里吸收了蒜香,再下齊作料燒出來,味道分外動人。魚皮很厚,特別有韌性有彈性,且多膠質(zhì),滑糯滋潤,油而不膩,切不可錯過。魚有“春化”和“秋化”之分,一般認為春季味道最佳。深秋季節(jié),魚在深冷水底與湍流石隙中飽食了小魚小蝦,體態(tài)甚是豐腴肥美,烹出來肉白如脂,味如乳酪,說不盡的鮮、嫩、滑、爽。
魚除了魚色嬌美和肉質(zhì)鮮嫩外,其頭顱也是難得的好食材,特別是嘴角和下頜的皮層尤厚,全是鱉裙那樣的膠質(zhì)肉,無比滑爽鮮美。我在本市以燒徽菜出名的黃山園吃過兩回好菜,一回是豆豉蒸魚劃水——就是魚的腹鰭,一次就是吃魚唇,至今想起仍舌底生津。有人說魚的精華全在于吻部軟肉,就像鵝之掌、蟹之黃一樣。魚的吻部軟肉十分發(fā)達,又肥又厚實,有犴鼻猩唇之肥糯,也有河蟹鰣魚之鮮嫩,用火腿、冬筍加豆豉煮出,汁如乳,食之肥美可口、軟嫩相彰,實是難得的珍饌。魚的鰾也特別肥厚,加滿把的蒜瓣燒出來后,湯汁黏滯,鮮香滿口,一點不遜于徽菜中名貴的鲇魚肚。
2011年的暮春,一個姓楊的朋友請我在中山橋頭一家店里吃飯,席間有一道魚竹筍湯煲,味道十分獨特。工藝品般的鼎狀器皿裝著魚竹筍,雪白的湯乳,看上去有點妖風怡人,用勺輕輕拂開表面一層白白油花,喝了一口,有著說不出的鮮美;魚片滑潤柔嫩不失其形,醇香中透著筍鮮,似乎是柔情一汪又一汪,讓我勺不停手,大快口舌。大約是一個月后,文協(xié)開會,晚上小聚,我因掛記著那個魚竹筍湯煲,就把大家又帶到中山橋南的那家,結果不僅煲沒了,連其他的幾個我指名要的菜也沒有一個如意,弄得很是不爽。
在外面吃得多,知道魚的做法甚多,有白汁魚、湯煲魚、紅燴魚片等。我自己出手做魚,到目前為止,全部的記錄也就是一個紅燒。蓋因不論哪種菜紅燒都是最把穩(wěn)的,技術含量不高而少有失手,但出新也難。簡單說來,就是先把作料下鍋爆香,再投入切好的魚塊,加紹酒、老抽燜燴。據(jù)說,做得好的紅燒魚,魚皮無絲毫破損,不加一絲芡粉就能產(chǎn)生濃郁的湯汁,上桌后立馬被一掃而空,就連湯汁都拿去淘飯了。魚很少做成酸菜魚,但我還是在江邊吃過一回,紅紅的辣油湯中,浸著白嫩的魚塊而不是魚片,深綠的泡菜沉浮其間。嘗一口,唇齒間交織著咸酸勁辣,無骨刺的魚肉尤顯秀潤剔透,看別人都是吃得又開胃又過癮……我雖給辣得口中咝咝有聲,卻也是欲罷不能。
我現(xiàn)在突然想起來了,為什么找不到魚的資料,是魚的那些資料都讓魚占去了,把魚和魚混為一談了。如果魚其實就是魚,那么,只長到一兩斤重的魚——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江”或“”的真身又是什么?但蘇東坡品嘗魚后,曾寫下《戲作魚一絕》專門贊頌魚的美味:“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予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靈。”“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這描述的就是魚的外形和滋味啊,如果蘇東坡沒有搞錯,那一定就是我搞錯了??墒?,同樣美味的“江”或“”,我們總要明確地交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