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第一反應,是橫穿馬路到街對面去——對于多年來總在街頭遭人毆打和謾罵的人來說,這是路遇行人時的自然反應。他,正獨自一人走在曼哈頓西區(qū)185街,從阿姆斯特丹大道去往他新發(fā)現(xiàn)的一家冰淇淋店的路上,這時,他看到一群男孩——陌生人、非猶太裔——正迎面走近。若是在菲爾特,這樣的遭遇最起碼的結(jié)果會是一場小型侮辱。他開始挪動腳步,下了人行道。這時,他才想起來自己身在何處。
上面這個小情節(jié)發(fā)生時,亨利·基辛格剛來美國幾個月的工夫。全家搬進了一間舒適但略顯局促的三居室公寓,那是幢六層高的磚體建筑,位于曼哈頓島華盛頓堡大道(Fort Washington Avenue)和187街內(nèi)的街區(qū)里。大堂對面住著的正是葆拉的表姐一家。其他來自菲爾特和紐倫堡的朋友們也都來到此地。熙攘的大街上,一幢幢類似的巨大公寓樓擠滿了逃難而來的猶太難民。
華盛頓高地是當年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期華盛頓將軍率眾抗擊英國殖民軍、保衛(wèi)曼哈頓的陣地所在處(1776年10月,那次保衛(wèi)戰(zhàn)并未取勝),整個高地緊靠懸崖斷壁拔地而起,俯視著哈德遜河。20世紀早期,高地上散落的一排排公寓樓住著的還都是波蘭和俄國猶太人,他們許多人闖出名堂后就搬到了郊外,留下的社區(qū)里盡是無處不在的猶太教堂和熟食店,等著接待下一撥難民的到來。自從那些從希特勒魔爪下逃生的猶太人抵達后,這片地方就得了個綽號叫“第四帝國”。
年屆半百的路易斯·基辛格在適應語言方面有點困難。也難怪,他受過良好的英文教育,但也正因如此,格外害怕說話時弄出些語法錯誤,且還顧慮自己的口音。所以他英文說得很少,比起那些文化程度低、沒那么多說道的朋友們,就越發(fā)少得可憐了。路易斯能教書,但顯然當時市面上并沒有這種需求。當時還正值大蕭條時期(1929~1935年),找工作難上加難。而且雪上加霜的是,抵達美國時,路易斯正身患慢性膽病,大夫一度診斷為癌癥。家里雖從法爾克·斯特恩那繼承了一筆不大的遺產(chǎn)(法爾克在基辛格一家離德后不久即病逝),但很快就所剩無幾了。無論如何,經(jīng)過兩年有一搭沒一搭的謀生歲月后,路易斯好歹找到了一份收入不高的工作——給德國友人的工廠當圖書管理員。
維持家庭的重擔落在了比路易斯小13歲、適應性更強的葆拉身上。她善于處世,頭腦靈敏而且嘴快,沒多久就學會了英文,足夠讓她不帶懼色地與人聊天了。有一陣子她和一位伙食包辦商合作,為猶太教堂的戒禮和婚禮準備食物。之后,她便開始單干。多數(shù)時候她擔任的都是“供應商”(這是人們稱呼伙食包辦商的一般稱謂)的角色,承辦私人舉辦的小型家庭聚會。
從菲爾特無處不在的恐怖氣氛中解放出來的基辛格,好像假釋的囚犯興高采烈地一頭扎進了新的生活。幾天工夫他就找到了去揚基體育場的路,掌握了一項從未見過的運動的奧妙所在。那年夏天從菲爾特移民來的約翰·薩克(John Sachs)說:“他是第一個找到那里并且搞清票價,摸清棒球比賽規(guī)則的家伙。幾個禮拜后,他便把我和我叔叔拉了去。我們對棒球是一無所知,是他向我們作的全盤講解。”但基辛格和薩克一起參加駕駛考試,基辛格卻考了個不及格,第二次再考又沒及格。(基辛格后來說他始終弄不清楚為什么老是考砸,但是和基辛格一起開過車的人都能列出一大堆理由)薩克則輕松過關(guān),他們借了輛車,哥倆一起探索了不少地方,比如卡茨齊爾(Catskills)。
搬過來的一個月后,1938年9月,基辛格進了位于192街的喬治·華盛頓高中。這所高中可謂是當時紐約私立學校系統(tǒng)的驕傲,校園占地兩英畝,主樓建于1925年,是座喬治四世時期風格的龐大建筑。為該地區(qū)受過良好教育、雄心勃勃的猶太移民和其他族裔的難民提供良好的服務。教師和教育質(zhì)量都是全市一流的。看看基辛格的學習記錄,會發(fā)現(xiàn)他和很多人一起被確定為有“外語學習障礙”,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粮竦谝粚W期英語成績是70分(滿分100),但第二學期就提高到了90分。從那時起,他上過的所有課程——諸如法語、美國歷史、歐洲史、經(jīng)濟、幾何和賬目課等考試成績都在90分以上,只有一門“工業(yè)和貿(mào)易”課是85分。他的數(shù)學老師安妮·辛蒂班德回憶說:“他是所有德國難民學生中最認真、最成熟的一個。我覺得德國學生與本地生相比態(tài)度都要更認真些。”基辛格當時同班的一位德國移民同學說:“我們當然得認真。否則怎么辦,除了認真學習之外我們還能干什么?想在美國立足,除了好好上學然后上城市學院外我們沒有其他路可走。今天的孩子們都拿那些拼命學習的開玩笑。可那時,我們清一色都是拼命學習的家伙。”他又笑著補充一句,“特別是亨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