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姓不仁,亦以圣人為芻狗(1)

舊山河 作者:刀爾登


王莽篡漢,幾乎開創(chuàng)“惡劣的先例”。本來,士人也罷,儒生也罷,在權(quán)力中的角色,至多為輔弼,為師保,大如孔子,也不過人稱素王;庖人便不治庖,自有草莽英雄取而代之,士人或強仕而死,或另投賢君,或退守其身,哪兒有圖窮匕見,自己要做皇帝的,豈不破壞了合作關(guān)系?從這一方面說,后儒之喜歡罵王莽,也不無撇清自己之意。

王莽年輕時,時人有個評價,說此人“敢為激發(fā)之行”。什么是激發(fā)之行?拿今天的事打比方,公務(wù)活動中人家宴請,雖然不甚妥,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所以大家都循舊例,魚貫而往;偏偏有一個人不肯去,弄得別人不舒服,他也不管,這便是敢為激發(fā)之行了。這類人,按古代的說法,或是至情至性之人,或是大詐大偽之徒。王莽呢?哪樣也不是。他的孝悌和廉儉,和家族的風氣太不一致,似乎巧偽,但在他而言,既非發(fā)乎性情,也不是從小立志騙人,只是讀經(jīng)走火入魔,真想以身為天下率。

雖然出身權(quán)勢之家,但在政治活動之外,此人仍是儒生本色。他當皇帝,一半是迷醉權(quán)力,一半還是因為攢了一肚子稀奇古怪的抱負,施展不開,看著劉家的政治不耐煩,忍不住赤膊上陣,先是想當周公,后來就要當堯舜了。不只他自己想干,當時的儒生把理想放在他身上,推著他往火坑里走,算得上眾望所歸。

官天下就是把帝位傳給賢人,家天下就是傳給兒子。五帝在三王之前,按越古越好的理論,自然優(yōu)越于夏商周,而為儒家的理想社會。這種禪代理論,后世是不大有人提的,而在西漢,還是儒學中的普遍觀念。王莽當皇帝,在西漢儒生看來,也算不上怎么大逆不道。

王莽初掌大權(quán),給儒生大做好事,廣修學校,增加儒生做官的機會,還在長安“為學者筑舍萬區(qū)”。很快天下的儒生騷動起來,以為于私則高官立至,于公則大同可期。幾次征召之下,各地的學者成千成千地奔赴長安,還有更多自費前來的,共襄盛舉,唯恐人后。尤其彈冠相慶的,是古文學派的儒生。西漢后期今文學派得勢,古文學派在野;王莽兼學今古,但后來尊奉古文經(jīng)學。古文學者果然給他貢獻了許多方略,大者如按《周禮》對社會大動干戈,小者如修明堂,也按《考工記》的說法,修成四室五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