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海因里?!鯛柪锵!枴鯛柪锵#↘arl Ulrichs,18251895)是一位德國詩人兼政治活動家。他在19世紀60年代提出了歷史上第一個關于同性戀的科學理論(Kennedy,1988)。作為理性主義者,他認為理性高于宗教信念,據(jù)此認為宗教屬于迷信。他運用邏輯和推理進行論證,并收集了許多男性的案例研究來鞏固自己的理論。烏爾里希認為,喜歡同性的男性屬于第三性,并將他們?nèi)∶麨椤岸驅(qū)帯保║rning)。厄?qū)幪焐褪嵌驅(qū)?;他們的性象并不是墮落或病態(tài)造成的。烏爾里希認為厄?qū)幧砩嫌幸环N明顯的女性氣質(zhì),使他們區(qū)別于那些渴望女性的男人。他為了維護厄?qū)幍臋嗬甲吆粲?,并努力推動性法律的開明化。
卡爾·瑪利亞·科特貝尼〓卡爾·科特貝尼(Karl Kertbeny,18241882)是一位匈牙利醫(yī)生。他根據(jù)自己對同性性關系的理解創(chuàng)造了“異性戀”和“同性戀”這兩個術語(Feray & Herzer,1990)??铺刎惸嵴J為同性戀男性與異性戀男性一樣有“男子氣概”,因而打破了烏爾里希認為厄?qū)幪焐芭畾狻钡母拍睿℉erzer,1985)??铺刎惸嵴J為同性戀是天生的,因此不算違反道德。他同樣也為“男人的權利”而辯護(轉引自Herzer,1985):
男人的權利……始于他們自己。而與男人最親近的是他們自己的身體,他可以全面而自由地利用這身體做他所喜好的事,無論這對他是否有益,只要他這樣做沒有侵犯別人的權利即可。
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在20世紀最初的二三十年里,英格蘭及歐洲其他地區(qū)掀起了一場偉大的性改革浪潮。哈夫洛克·藹理士是英格蘭倡導改革的領袖人物,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Magnus Hirschfeld,18681935)則是德國的改革先鋒,在爭取同性戀權利方面功績甚偉。
赫希菲爾德自己是同性戀者,可能還是易裝者(喜歡作異性打扮的人)。他有過一番精彩的論述,說明易裝怎樣合乎人性(Hirschfeld,1991)。在捍衛(wèi)同性戀權利方面,他認為同性戀不是變態(tài),而是遺傳特征在激素作用下發(fā)展出的結果。他對同性戀的辯護促成了“同性戀者”(homosexual)一詞的普及。然而赫希菲爾德在性改革上的成就,比他在同性戀理論上的成就更大。1897年,在他的幫助下,第一個同性戀權利組織于柏林建立。他還創(chuàng)辦了第一本性學研究期刊以及第一家性學研究所,所納的圖書館藏書達兩萬多卷。
希特勒在德國上臺后,納粹集團破壞了性改革運動,并摧毀了赫希菲爾德的研究所。為了求存,赫希菲爾德流亡國外,數(shù)年后去世(Bullough,1976;see Wolff,1986,for Hirschfeld’s biography)。
伊芙琳·胡克〓金賽的研究使美國人得知同性性行為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廣泛存在。幾年后,心理學家伊芙琳·胡克(Evelyn Hooker,19071996)證明了同性戀本身不是心理障礙,震動同業(yè)。胡克發(fā)現(xiàn)“典型”的同性戀男性和“典型”的異性戀男性在人格特征上并沒有顯著的差別(Hooker,1957)。她的作品至今仍有很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