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鵲尾爐并連花苞式寶子的銀制品有實物存世,今所知有三件,其一出土于內蒙古赤峰寧城埋王溝遼墓,惟爐與寶子的蓋皆已佚失51(圖1-28-1);其一收藏于美國奈爾遜美術館,各個部分構件齊全,香爐和寶子均有制作精細的器蓋,前者裝飾蓮瓣且在蓮瓣下鏤孔,頂端又作出一個火焰寶珠鈕,后者則以器蓋和器身合成一朵蓮蕾52(圖1-27-2);其一為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北宋長干寺真身塔地宮出土的銀鎏金香爐,地宮時代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一○一一年)53。此外有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一件蓮花銅爐殘件,所存為花枝束起的一段,下連作為托座的一枚荷葉,上擎一莖作成花蕾的寶子,其端應該是蓮花香爐,可惜殘斷(圖1-28-2)。爐的年代為高麗太康三年(公元一○七七年)54。這一形制的香爐在年久失真的圖畫中有時不易分辨得清楚,實物卻將它本來具有的實用與裝飾的湊泊巧妙,表現(xiàn)得分外真切。
帶寶子的蓮花鵲尾爐有特定的使用場合,即行香禮佛。它因此很早就成為繪畫、尤其是佛畫中的表現(xiàn)程式,明清時代的作品也還常常沿用這一傳統(tǒng),如成于明天順四年的山西右玉寶寧寺水陸畫中,即有刻畫細微的圖像,爐中燃著的香餅也表現(xiàn)得清晰55(圖1-29)。不過以這一時期的焚香習俗而論,此中程式化的成分大約要比寫實為多。如同樹脂類香料取代茅香,燃香器具即須隨之變化,香料加工方式的變異,也要引起燃香之器的改變。香史中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是線香的出現(xiàn)。目前可以認定的時間是元代56,這里只舉出時屬于元的三條史料。
其一,熊進祥《析津志》“風俗”條,“湛露坊自南而轉北,多是雕刻、押字與造象牙匙箸者”,“并諸般線香”;
其一,李存《俟庵集》卷二十九《慰張主簿》,“謹具線香一炷,點心粗菜,為太夫人靈幾之獻”;
其一,《樸通事諺解》卷下,“不知道那里躧死了一個蚰蜒,我聞了臊氣,惡心上來,冷疾發(fā)的當不的,拿些水來我漱口,疾忙將笤帚來,綽的干凈著,將兩根香來燒”。
末一則雖不見“線香”二字,但有前面兩例作參照,曰這里所說的“兩根香”是線香,應沒有太多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