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出自龍泉窯的仿古式小香爐大體承襲宋代形制,但少了秀逸之氣。杭州老東岳元大德六年鮮于樞墓出土的龍泉窯三足爐,高9.9厘米,鼓腹,圜底,束頸兩側(cè)貼附雙耳,爐身上飾雙弦紋,下飾單弦紋,下邊三個獸頭足111,同宋代風(fēng)格的區(qū)別已經(jīng)十分明顯(圖3-41-1)。另一種元代常見的造型,可以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的青白釉三足爐為例,爐身造型仿古青銅分襠鬲,上面裝飾饕餮紋,一對高聳在口沿之外的直耳貼附在束頸兩側(cè),通高29.5厘米112(圖3-42-1)。此類樣式在金代磁州窯枕的裝飾圖案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河北磁縣觀臺鎮(zhèn)出土的一件長方形白地黑花人物故事枕上所見者113(圖3-42-2)。鈞窯香爐則可代表金元以來的另一種風(fēng)格,即造型的極見敦厚,即便高矮在十厘米以下的小爐。河南新安縣夾溝窯址出土的元天藍(lán)釉三足爐,高9.9厘米,束頸,扁圓腹,下邊三個露胎小矮足。尺寸雖小,卻特別有一種飽滿厚實的效果114(圖3-41-2)。
明清香爐的制作,材質(zhì)多樣,樣式則以仿古為主,瓷爐不必說,即銅、玉、琺瑯等,也多如此。故宮博物院藏明早期掐絲琺瑯爐,高9.3厘米,白色琺瑯釉為地,口沿一周彩云,爐身是紅了葉尖的葡萄葉和大串的紫葡萄,爐底飾菊花115(圖3-43)。其造型,則同《宣德彝器圖譜》中的沖耳乳爐完全一致。
受宋代仿古瓷爐影響最深的可以說是明代“宣德爐”的制作,當(dāng)然若論工藝,它又別是一項出色的創(chuàng)造。宣德三年,帝敕諭工部曰,以“郊壇、宗廟以及內(nèi)廷所在陳設(shè)鼎彝雖為先朝遺器,式范非古,用是深系朕懷。今有暹邏國剌迦滿藹者所貢洋銅,厥號風(fēng)磨,色同陽邁,朕思所用堪鑄鼎彝,以供郊壇、宗廟以及內(nèi)廷之用。今著禮部會同司禮監(jiān)并爾工部等參酌機宜,將應(yīng)鑄鼎彝,可照《博古》、《考古》諸書,并內(nèi)庫所藏柴、汝、官、哥、均、定等窯器皿款式典雅者,照式鑄來”116。陽邁即紫磨金,金之佳者,“中國謂紫磨金,夷俗謂之楊邁”117。暹邏國風(fēng)磨銅,《宣德彝器圖譜》卷上稱作“暹羅國風(fēng)磨生礦洋銅”,便是黃銅。制作宣德爐用的是合金,成分主要是銅與鋅與 錫118。此精煉黃銅,其最者至于十二煉。銅液至五、六煉時,即已色如良金,若十二煉,則一斤銅液止剩得四兩精銅,鑄出銅器自然銅質(zhì)精美119,而且很小的一件,掂在手里,也會有意外的重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