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談論的是行動,亦即是人之心智如何改變世界。本章所談,乃是歷史能如何協(xié)助人們認識并了解這個世界。
關于往昔的重要性、歷史與近代社會,以及歷史與社會科學的相關問題:
1.人們何以如此關懷往昔?
2.為何許多小說、影片總是涉足往昔而非時下?
3.為何教師、政界人物、新聞業(yè)者執(zhí)意向我們述說許多的往昔?
4.為何有這么多人(通常還是離開學校之后)對歷史著迷?
5.對于了解人在未來應當如何行事,歷史能給予何種幫助?
6.真有理由去認識往昔嗎?往昔已往,確實如此嗎?
7.歷史的社會角色是什么?
8.歷史是不是社會科學中的一支?若還不是,未來應該是嗎?
9.歷史知識真能讓人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嗎?
本章的主題是作為觀念的歷史,可略分為三大部分:
1.個人對歷史的態(tài)度
2.公眾對歷史的態(tài)度
3.歷史與社會科學
3.1個人對歷史的態(tài)度
歷史感(historicity)
尼采曾說:“請看一看在你身旁吃著草走過的牧群:它們不知道什么是昨天,什么是今天……”So Nietzsche begins his essay,‘The Use and Abuse of History’(1957),p.5.至于能分辨“昨天、今天”的我們,與它們相比是好還是壞,仍是一個有待討論的主題。不論哲學家、牛群,抑或恐龍,全是時間的產(chǎn)物。
然而我們是否全是歷史的產(chǎn)物?從某種意義上說,全是。不論我們是否知曉歷史,歷史均曾對我們起作用。若從另一種意義來說,則又不算全是。并非所有人能夠意識到他身處歷史之中,能知歷史為何物之人,則又更少。上述的意識被稱為“歷史感”。For discussion of this term,see Eagleton(1983),pp.64-66;Olafson(1979),p.93ff;Collingwood(1961),p.227.有些作家運用該詞,意指我們對時間歷程的認識,這對于歷史感雖屬必需,但不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