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的工作方式
“1764年10月15日,在羅馬,當我坐在朱庇特神堂遺址上默想的時候,天神廟里赤腳的修道士們正在歌唱晚禱曲,我心里開始萌發(fā)撰寫這個城市衰落和敗亡的念頭。”吉本《自傳》中的文字引人遐思(縱然后來的歷史學家曾指出其中少數(shù)細節(jié)上的錯誤)。當筆者站立在同一地點俯瞰古羅馬的遺跡和仍然聳立在現(xiàn)代城市中的文藝復興時代圓頂和屋脊時,近三千年的宏偉盡在腳下。在那里,筆者想到了吉本,在這位兩世紀前先輩的腦海中,帝國羅馬的威儀正與后繼者基督教會得意洋洋的謙恭交戰(zhàn)不已。
于是,有人覺得,是否這些歷史著作都是虛構的。當然,很少是這樣的。然而,若非歷史學家曾為其筆下主題中的戲劇性所捕獲,他就無從將想象伸展至平凡與尋常之外,那么他最好去換個行業(yè)。若無想象與戲劇感,歷史學家必令讀者感覺枯燥。更糟的則是,他將逐漸令自己感覺乏味。靈感浮現(xiàn)后,仍需經(jīng)過歷史學家繼以經(jīng)年累月的辛勤耕耘,一部著述方能問世。
那么證據(jù)又該在何處登場?且讓我們檢視纂述歷史的各階段。大部分著作成型過程都是這樣的。不過,我們應當注意,歷史學家在工作之際,往往在這些階段中來回穿梭。
著作的成型過程
以下所列為邏輯上的(非時序上的)次序,各階段如下:
(1)選擇主題。
(2)篩選證據(jù),并在必要時準備證據(jù)。
(3)靈活地通讀資料,或以其他方式進行研究。
(4)試驗性地建構切合主題的想象中的圖像或模式。
(5)以符合公諸于世的方式將上述建構予以定型。
以下則依次討論以上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