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另一端的則是一群被稱為情境主義者的心理學家。情境主義認為,我們對一個人的概括,包括那些我們常常用來描述他人的詞—害羞、積極進取、認真、無主見的—都是種誤導。世界上不存在核心的自我,有的只是在X情境下的自我、在Y情境下的自我,以及在Z情境下的自我。情境主義的觀點在1968年獲得極大發(fā)展,心理學家沃爾特·米舍爾出版了《性格與評價》一書,大大挑戰(zhàn)了混合性格特征一說。米舍爾認為情境因素比性格特征更能有效地解釋布賴恩·利特爾這類人的行為。
此后的數(shù)十年間,情境主義學說一直占據(jù)上風。后現(xiàn)代主義觀點的自我也在這個時期形成,它受到了理論家的影響,比如《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的作者歐文·戈夫曼,因此他們認為社會生活是種表現(xiàn),而社會生活中的這張面具其實就是真實的自我。很多學者甚至懷疑是否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性格特征。那時,人格研究學者們幾乎找不到工作。
正如先天—后天的爭論漸漸被互動論取代一樣,事實上這兩者共同造就了我們,它們之間也在互相影響著,性格—情境之爭也經(jīng)過更為細致入微的探索,被新的理論取代。人格心理學家獲悉,我們會在傍晚6點鐘的時候感受到自己的社會屬性,也會在夜里10點的時候感覺到孤獨,而這些波動都是真實存在的,同時也取決于情境。但是他們也強調,諸多證據(jù)顯示,這種現(xiàn)象是有前提的,無論你的情緒有多少種波動情況,混合型的性格是的確存在的。
最近,連米舍爾也承認了性格特征的存在,但是他認為它們也是在某種模式下才引發(fā)的。比如,有的人在同事和下屬面前很強勢,而在權威人士面前就會很溫和;另外一部分人則恰好相反。那些“排斥敏感”類型的人在他們有安全感的時候,往往是溫暖而富有愛心的,而當他們覺得自己被排斥的時候,也會表現(xiàn)出帶有敵意的情緒和一定的控制力。
然而這種看似安逸的妥協(xié)卻引發(fā)了我們在第5章曾探討過的自由意志的變化。我們知道,我們在自我塑造和行為方面還受到生理學的限制。那我們是應該嘗試操控自己的行為使其在一個我們可以控制的范圍之內,還是應該簡單地做回自己就好呢?在什么情況下控制自己的行為會成為徒勞,在什么情況下又會讓我們苦不堪言?
如果你是個在美國公司工作的內向者,你應該像杰克·韋爾奇在《商業(yè)周刊》網(wǎng)絡專欄上寫的那樣,在周末的時候盡量保持自己安靜的本性,在工作日里努力“走出自己的世界,流露出混合的性格,跟你的團隊和同事聯(lián)系,調動起你可以控制的一切能量”嗎?而如果你是個外向的大學生,你應該讓你的周末回歸本我變得瘋狂起來,上課的時候專注于學業(yè)嗎?人們真的能如此收放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性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