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他們對伊桑的擔憂,米勒的態(tài)度倒是很樂觀,他說:“伊桑就像是一個典型的哈利·波特型的孩子—喜歡讀書。他喜歡參加各種形式的富于想象力的游戲,他喜歡構建事物,他有很多事情想同別人分享,他能夠接受父母的程度遠大于他們接受他的程度。他不覺得他們是反常的,只是跟自己不同而已。這樣的孩子在其他的家庭中會被當成模范的?!?/p>
但是伊桑的父母卻從來沒有看到他的光芒。米勒得知的關于伊桑的最后一件事情,便是他的父母終于找到了一位心理學家愿意對伊桑進行“治療”了。現(xiàn)在,輪到米勒擔心伊桑了。
“這是一個明顯的‘醫(yī)源性’問題,”他說道,“是那些所謂的治療讓你生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試圖讓一個有同性戀傾向的孩子接受治療,從而獲得正常的性取向。我很擔心這樣的孩子。其實他們的父母是很關心他們的,而且也是處于好意。他們認為,沒有接受治療,他們的孩子可能很難適應社會,所以他們需要在他身上多下點功夫。我不知道,也許真的可能是這樣。但是,無論是否接受治療,我都可以非??隙ǖ卣f,想要改變這個孩子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所擔心的是,他們會把一個非常健康的孩子變得不正常,而且還會破壞他對自我的認識?!?/p>
當然了,一對外向的夫妻有一個內(nèi)向的孩子也并不是件壞事。米勒認為,只要父母多一點關心和理解,他們可以跟任何性格的孩子相處得很好。但是父母需要從自己的喜好中退一步,來理解他們沉悶的孩子眼中的世界。再來說說喬伊絲和她7歲的女兒伊莎貝爾之間的故事。伊莎貝爾是一個瘦瘦小小的二年級學生,她很喜歡穿亮晶晶的涼鞋,喜歡在她纖細的手腕上掛一串彩色的橡膠手鐲。她有幾個特別貼心的朋友,她們之間可以無話不談,而且她跟班里大部分的同學都相處得頗為融洽。她會給遭遇挫折的同學一個溫暖的擁抱,甚至把她的生日禮物都捐獻給慈善機構。這樣的一個女孩應該是很受歡迎的,可是喬伊絲在學校里看到的伊莎貝爾卻并非如此。為什么會這樣呢?再來說說喬伊絲,她是個散發(fā)著魅力且心地善良的女性,她很幽默,會講一些俏皮話,同時也帶著一種不容侵犯的氣場。
一年級的時候,伊莎貝爾回家后總是會因為班里的“小霸王”而苦惱不已,他們的那些言論足以讓敏感的孩子覺得傷痕累累了。即使班里的小霸王欺負的是其他人,伊莎貝爾也會花好幾個小時來剖析她的話,想一想她真實的意圖是什么,伊莎貝爾甚至覺得會不會是因為她在家里遭受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才讓她在學校里表現(xiàn)得如此不堪。
到了二年級,伊莎貝爾告訴媽媽不要在沒有跟她商量的情況下安排各種游樂活動。一般情況下,她喜歡待在家里。喬伊絲去學校接伊莎貝爾回家的時候,常常發(fā)現(xiàn)其他女孩子總是湊在一起,而伊莎貝爾卻一個人在操場上投籃。“她是真的有點不合群。從那時起,我有那么一段時間沒有去學校接她放學,”喬伊絲回顧道,“看到那一幕真的讓我很沮喪?!眴桃两z非常不理解的是,為什么她可愛而討巧的女兒會那么喜歡一個人待著,她很擔心伊莎貝爾出了什么問題。除了女兒移情的天性之外,她是不是還缺乏與別人相處的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