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紐約客》刊登過一篇文章,詳細地講述了兩家一次性紙尿褲廠商——生產好奇牌紙尿褲(Huggies)的金佰利(Kimberly Clark)公司和生產幫寶適(Pampers)的寶潔公司(Procter&Gamble)——堅持不懈地提高紙尿褲吸收能力和緊密度的過程。而紙尿褲這種海綿狀物品使用一次就要扔掉。這篇文章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窺視了紙尿褲行業(yè)這個古怪又讓人著魔的微觀世界,而這正是眾多商家較量的戰(zhàn)場。紙尿褲的吸水層、二次抗?jié)裥詼y試和高分子成分——看完這篇文章后,你一定會佩服這些企業(yè)在提升紙尿褲品質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認真、嚴謹和實力。
大多數消費者都知道,像英特爾這樣的公司會定期為了提高電腦芯片的性能投入大量資源。但他們不知道,生產湯品罐頭、葡萄干燕麥餅和家用清潔產品的企業(yè)也會這么做。我的孩子們在草坪上玩搶旗子游戲時,享受著沒有雜草、對寵物都非常安全的草坪環(huán)境,但他們肯定意識不到企業(yè)在營造這樣的環(huán)境時所付出的努力。
最近的一個周六,我?guī)蓚€孩子去海灘玩,出發(fā)前是這樣的情景:他們往自己的兒童防水背包里裝了幾瓶富含維生素的果味飲料,往身上擦了防曬霜,噴了驅蚊水,穿上防皮疹的速干水上運動衫,戴上護目鏡,再穿上防水涼鞋。于是,在炙熱的陽光下玩了一整天后,他們體內依然水分充分,皮膚沒有被曬黑,也沒有被蟲子咬到,腳上連一道傷痕都沒有,而且每天應攝取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也百分之百地吸收了。顯然,當我們使用的物品改進后,我們也會獲益頗多。
當然,這并不是說企業(yè)在努力升級產品的過程中沒有私心。當企業(yè)決定改進產品時,其背后必定有多種商業(yè)動機,包括增加企業(yè)收入、提高品牌形象、提高用戶忠誠度、增加產品類別等等。企業(yè)的創(chuàng)辦人不是圣人,而且對于消費者而言,他們也沒有義務成為圣人。
我只是想說,企業(yè)進行產品升級可能費力不討好。如果某個人說“我決定等到明年再買X,因為明年X系列的產品會比今年好很多”,他其實說出了我們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想法:我們期待企業(yè)未來給我們提供完美的產品,而且我們認為企業(yè)對我們的期望心知肚明,這讓我們不由沾沾自喜。
大約30年前,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布里克曼(Philip Brickman)組織了一個研究小組,專門研究中獎彩民的幸福水平。研究小組發(fā)現,在剛得到一大筆財富時,中獎彩民會非常興奮,但這種興奮感很快就會消失。隨著幸福感的消失,他們逐漸對許多中獎前喜歡做的事情(比如讀書,或者坐下來享受一頓美餐)也失去了興趣。幾個月后,這些暴發(fā)戶就會覺得,自己并沒有比中獎前更幸福。布里克曼把這種適應現象稱為“享樂適應癥”(hedonic treadmill),這一概念精確地描述了一種心理:昨天還在感激的事物,今天就會理所當然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