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設想我們的視角是唯一可行的,不如了解其他選擇。有了本章談到的那些視角,我們也許會體會到,做家務本身就是一種修行,是壓力的釋放,是可以馬上看見成果的勞動。我發(fā)現(xiàn),在開始做家務之前,點上一炷香是有幫助的。這既能讓干活時可以有好味道聞,同時也是一種提醒,告訴自己,現(xiàn)在可以放下對家務習慣性的態(tài)度,改而采取一種靈性上的新方式。
金一直沒有轉換她看待家務的角度,直到她的禪修中心給她發(fā)了一封名為“工作禪”的郵件,想讓有心幫忙的人準備些包著錢的信封派出去。她看到這樣的工作與修行生活并不沖突,因為派這樣的信封本身,也是一種修行——義工們可以帶著布施的心態(tài)做事。
之后,金發(fā)現(xiàn),可以把所有的活動都看成是修行,比如“清理雜務的修行”,當女兒們吵鬧時“讓她們平和下來的修行”。我們可以把覺察和其他靈性上的品質,比如開放、好奇和善良,放到我們所有的行為上,讓它們成為我們修行的一部分。典型的一天應該包括“整理衣服的修行”、“給孩子們講故事的修行”、“聽收音機的修行”和“開車送孩子們去參加放學后的活動的修行”。
蘇哈娜同意覺察可以帶到任何事情之中的說法,但她覺得,當大談“一切都是修行”時,修行者自己應該有正確的判斷,因為它很容易導致忽略生活中正常的那些方面,比如打坐、學習、聽老師上課、和修行團體在一起。
另外一個值得一試的角度是,想象你從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一天,變成某個人,換上他的角色去體驗一把他的生活。那會是什么樣子?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就像我們在去新地方旅行時,會密切注意那里的一切,當我們用他人的角度來體驗的話,會大大增加對當下的親密感。
為了讓我們的精神振作起來,避免負面思維帶來的業(yè)力,做家務時我們傾向于放些歡快的音樂。無論是聽西藏的唱誦,還是諾拉·瓊斯的爵士,我們練習享受這一切,而不是因此憤怒。喬,一位已經80歲的好友,在洗衣機、洗碗機和微波爐前帶大4個孩子(更別談那些尿布了)。她的一生永遠都是那么忙,但她回首往事,卻十分懷念那段時光。問她的任何一個孩子,記憶中的媽媽是什么樣子的,他們都會笑著答道:總是在歌唱。在邊忙邊放聲歌唱一段時間后,你甚至會為了可以待在家里做家務而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