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哲學導論》1.3 東方的終極實在:印度、波斯和中國(7)

哲學導論 作者:(美)羅伯特·C·所羅門


老子,或《道德經(jīng)》的詩哲

在孔子生活的時代,或者據(jù)傳說,中國有一位宗教神秘主義者,名叫老子,他所信奉的,是一種非議當權的中國王朝以及孔子所尊敬的上古英雄的學說。這種后來發(fā)展為道教的激進學說,也拒斥了孔子對于禮或道德之仁的外在表達的信仰。很可能,歸于老子名下的那些被稱作《道德經(jīng)》的詩,是好幾個人共同創(chuàng)作的,他們與孔子一樣,有感于當時的不義行為和政治腐敗,但作出回應的方式與孔子完全不同。他們是些神秘的隱士,認為實在的本性乃是道,但他們對于道的理解與孔子完全不同。他們認為,道無法通過話語或法則來言說或理解,也無法通過始終如一的君子操行得到體現(xiàn)。相反,他們認為,道只能親熟。道的探求者只能通過冥思--而不是通過禮--以待它的顯現(xiàn)。因此,《道德經(jīng)》的作者們與孔子一樣,主要關注的是實踐和道德,其中包括仁的非個人性。不過,他們認為,“非個人的仁”的尋求或表達,無法以一種可見的、可說的、可觀的方式進行。他們主張,道是“不可說的”,無法通過言詞或思想得到認識。

老子,《道德經(jīng)》①

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38章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因此,這些神秘主義者是一元論者。他們相信,實在的本性是一,而且在某種意義上,這個一是活生生的,或有意識的。但是,他們沒有走上古希臘的科學和萬物有靈論之路?!兜赖陆?jīng)》的詩哲主張,這個一,這個活生生的實在,完全在我們?nèi)粘=?jīng)驗的可見可感世界之外。無疑,它不是一種物質(zhì)元素,也無法通過我們祖先設定的法則來認識。

第14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第33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57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