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哲學導論》第4章 自我(6)

哲學導論 作者:(美)羅伯特·C·所羅門


意識構(gòu)成了人格同一性。--不過,人們還進一步問,它是否是同一個實體。如果這些知覺,以及伴隨著這些知覺的意識,總是呈現(xiàn)在心靈中,由此使那個同一的思考著的東西總是有意識地呈現(xiàn)在心靈中,而且我們顯然認為它同它自己相同,那么就很少有人①會有理由懷疑意識是同一個實體。但是,這里似乎有一個困難,那就是這個意識總是被遺忘所打斷,我們在生命中任何一個時刻都無法一覽無余過去的全部一系列行動,哪怕是最好的記憶,也總是在觀察一部分時,丟失了另一部分。而且,有時是我們生命中絕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并不反思我們過去的自我,而只是集中于我們目前的思想,而且酣睡中,我們根本就沒有思想,或者至少可以說,睡時的意識與標記我們醒著的思想的意識是不一樣的。--我說,在所有這些情形下,我們的意識是被中斷的,我們看不到我們過去的自我,因此,人們就會懷疑,我們是不是同一個思考著的東西,即是不是同一個實體。不過,無論這一問題是否合理,終究都與人格同一性毫無關(guān)系。問題是什么構(gòu)成了同一個人格,而不是在同一個人格中思考的東西是不是同一個實體,在這里,后面這個問題毫不相干:各種不同的實體,被同一的意識(不同的實體參與其中)聯(lián)合成一個人格,正如不同的軀體被同一的生命聯(lián)合成一個動物一樣,在實體的不斷變換中,持續(xù)不斷的同一生命保存著動物的同一性。因為,正是這同一的意識使得一個人成為他自己,所以人格同一性就只取決于意識,不論這種意識是附著于單一的實體,還是能在一系列實體中持續(xù)下去。因為,既然一切理智的存在都能夠以他最初獲得的同一個意識重復(fù)任何過去的觀念,也能以同一個意識對當前的行動具有意識,那么,它就是同一個人格自我。既然現(xiàn)在它對自身就是自我,是因為據(jù)此意識,它能夠?qū)Ξ斍暗乃枷牒托袆泳哂幸庾R,那么,這同一個意識如果能夠擴展到過去或未來的行動,則仍將是同一個自我。雖然有時間的距離,或?qū)嶓w的變化,他也不因此成為兩個人格,正如同一個人并不因今天同昨天所穿的衣服不同,或者因為在兩天之間有或長或短的睡眠,而變成兩個人一樣:那些相距甚遠的行動無論是什么樣的實體產(chǎn)生的,同一的意識都把它們聯(lián)合成了同一的人格。

實體變化中的人格同一性。--這種情形,我們還可以在我們自己的身體方面找到一些證據(jù),身體的所有分子都是我們的一部分,都被統(tǒng)一進同一個思考著的有意識的自我中,因此,當它們受到了什么感觸,我們可以感覺到,遭遇到什么禍福,我們也可以意識到,它們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的思考著的有意識的自我的一部分。因此,一個人身體的各個肢體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他能同情和關(guān)心它們。但是,如果你剁掉一只手,并且使它脫離原來他所具有的熱、冷和其他感受,那么,這只手便不再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就像是最遠的物質(zhì)部分一樣。因此,我們就看到人格自我此時所由以構(gòu)成的那種實體,在另一時雖可以變化了,但人格同一性卻沒有變化。因此,各種肢體雖是一個人格的一部分,可它們被剁掉之后,人格依然是同一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