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馮友蘭追問人生》自然(1)

馮友蘭追問人生 作者:馮友蘭


自然

所謂自然境界與所謂自然界不同。自然界是客觀世界中底一種情形。自然境界是人生中底一種境界?!肚f子?馬蹄》篇說:“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dāng)是時(shí)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xiāng)。禽獸成群,草木遂長(zhǎng)。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為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痹谌祟惖臍v史中,是否果有如此底“至德之世”,我們于此不論。所須注意者,即此段所說,“山無蹊隧,澤無舟梁”,“禽獸成群,草木遂長(zhǎng)”等,是自然界。“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等,是自然境界。有自然境界底人,不一定都是接近自然界底人。不過大多數(shù)接近自然界底人,其境界是自然境界。過原始生活底人,多是接近自然界底人,所以大多數(shù)過原始生活底人,其境界是自然境界。

我們于上章說,在自然境界中底人,其行為是順才或順習(xí)底。過原始生活底人,其行為多是如此底。小孩子及愚人,其行為亦多是如此底。所以小孩子及愚人的境界,亦多是自然境界。因?yàn)檫^原始生活底人,小孩子及愚人,其境界多是自然境界,所以說自然境界者,多舉他們的境界為例。道家常說黃帝神農(nóng)時(shí)候底人的情形,常說及赤子,嬰兒,愚人等。于說這幾種人底時(shí)候,他們所注意者,并不是這幾種人,而是這幾種人于普通情形下所有底境界。

這幾種人,在他們的生活中,“不識(shí)天工,安知帝力”。前一句說,他雖生活于天地間,而不覺解其是生活于天地間。后一句說,他們雖生活于社會(huì)中,而不覺解其是生活于社會(huì)中。

這幾種人,在他們的生活中,“不識(shí)不知,順帝之則”。我們于第三章中說,“帝之則”可以是天然界的規(guī)律,亦可以是社會(huì)中人的各種行為的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都是一種本然底規(guī)律的表現(xiàn)。無論人覺解之或不覺解之,他本來都多少依照這些規(guī)律。此所說底本然規(guī)律,前人或名之曰道。道是人所本來即多少照著行,而且不得不多少照著行者。所以《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狈踩丝梢哉罩?,可以不照著行者,一定不是此所說底道。不過人人雖都照著道行,而卻非人人對(duì)于道都有了解,亦非人人對(duì)于行道都有自覺,《中庸》說:“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贝苏谴怂f意思的一個(gè)很好底比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