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馮友蘭追問人生》自然(2)

馮友蘭追問人生 作者:馮友蘭


有這一種境界底人,上文所引《莊子》及古詩,說他們是“無知無欲”,“不識不知”。照字面講,這種說法是錯(cuò)底。因?yàn)橐粋€(gè)人若真是“無知無欲”,“不識不知”,則他即完全與一般動物無別。事實(shí)上,上說底幾種人,亦不是完全地“無知無欲”,“不識不知”。不過在這種說法中,所謂“無知無欲”,“不識不知”,亦不是可以照字面講底。其所謂“無知無欲”,意思是說“少知寡欲”,其所謂“不識不知”,意思是說“不著不察”。上所說底幾種人,“少知寡欲”,“不著不察”,他們的境界有似乎渾沌。

先秦底道家所謂純樸或素樸,有時(shí)是說原始社會中底人的生活,有時(shí)是說個(gè)人的有似乎渾沌底境界。他們要使人返樸還純,抱素守樸。他們說素樸而民性得矣。”他們所謂性,即我們所謂才。人順其才,道家謂之得其性。先秦底道家贊美渾沌?!肚f子?在宥》篇說:“萬物云云,各復(fù)其根。各復(fù)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莊子?應(yīng)帝王》說渾沌的死,對于渾沌的死,頗致惋惜。他們贊美素樸,贊美在原始社會中底人,嬰兒及愚人的生活。用我們的話說,他們贊美自然境界,我們可以問,他們?yōu)槭裁促澝雷匀痪辰纾?/p>

有一個(gè)可能底回答是:自然境界是可欲底。自然境界是不是可欲底,我們不必討論。我們所須指出者,凡以自然境界為可欲者,其所說可欲之點(diǎn),在自然境界中底人,并不知之。所以凡以此種境界為可欲者,都不是有此種境界底人,而是有較高境界底人。凡以此種境界為可欲者,必不是在此種境界中者。因其如亦在此種境界中,他亦不能知此種境界是可欲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