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馮友蘭追問人生》功利(7)

馮友蘭追問人生 作者:馮友蘭


唯關(guān)于第五點(diǎn),快樂論者,不能有充分底理由,以為解答。因為照快樂論者的說法,所謂應(yīng)該不應(yīng)該,是對于快樂說底。說一件事情是應(yīng)該做底,就是說,這件事情是可以使人快樂,或可以使人得到快樂。說一件事情是不應(yīng)該做底,就是說,這件事情是可以使人苦痛,或可以使人得到苦痛底。說一個人應(yīng)該求最大底快樂,就是說,最大底快樂是可以使人有最大底快樂底。但如有人說,我不愿求快樂,快樂論者只可以說,這個人以不求快樂為快樂,但不能說,他應(yīng)該求快樂。他若說人應(yīng)該求快樂,此所謂應(yīng)該,如不是對于快樂說,則是于快樂之外,或快樂之上,另有一更高底行為標(biāo)準(zhǔn)。如此說,是與快樂論沖突底。如此所謂應(yīng)該,亦是對于快樂說,則說求快樂是應(yīng)該底,即是說,求快樂是可以致快樂底。如此說,則有循環(huán)論證的錯誤。不過雖是如此,我們還不能說,有道德價值底行為,與人的行為,絕不相干。此點(diǎn)我們于下章論之。

于本章中,我們不說,所有底人的行為,或人的所有底行為,都是以求他自己的利為目的底。我們亦不說,人應(yīng)該求他自己的利。我們只說,大多數(shù)底人的行為,或普通人的大多數(shù)行為,都是以求他自己的利為目的底。人于有以求他自己的利為目的底行為時,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若人在宇宙間,只以對付過日子為滿足,則在功利境界中底人,即可對付而有余。若世界上所有底人,其境界都不高過功利境界,人類仍可保持其存在,并仍可保持其對于別種生物底優(yōu)越地位。人類可以是萬物之靈,可以“奪取造化之機(jī)”,“役使萬物”,如道教中人所希望者,如近代人所成就者。只須人人各真知其自己的利之所在,則雖人人都為其自己的利,而亦可以“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不但如此,而且可以“分工合作”,互相輔助,以組織復(fù)雜底社會,以創(chuàng)造光輝底文化。人常是有錯誤底,但其錯誤并不在于他是自私底,不在于他求他自己的利’而在于他往往不知什么是他自己的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