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shè)官的數(shù)目,則是以三遞乘的。《王制》說:“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薄痘枇x》同。《北堂書鈔》卷五十引《五經(jīng)異義》、《今尚書》夏侯、歐陽說亦同。又說明其故道:“凡百二十,在天為星辰,在地為山川。”《白虎通》說:“凡百二十官,下應(yīng)十二子?!薄队[》引《尚書大傳》說:“古者三公,每一公,三卿佐之。每一卿,三大夫佐之。每一大夫;三元士佐之。”《白虎通》同。鄭玄注《王制》說這是夏制,他是據(jù)著《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把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加起來,得百二十之?dāng)?shù);抹掉二十,單說一百,合于古人“舉成數(shù)”的例;所以如此說法。然而《明堂位》這篇書,本來不甚可信,前人疑之者甚多。鄭注《明堂位》說:“周之六卿,其屬各六十,則周三百六十官也;此云三百者,記時冬官亡矣。”已經(jīng)穿鑿得不成話。又說:“以夏殷推前后之差,有虞氏官宜六十,夏后氏官宜百二十,殷宜二百四十,不得如此記也。”可見他也有點疑心。案《春秋繁露》說: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之外,又有二百四十三下士,合為三百六十三,法天一歲之?dāng)?shù)。周官三百六十,恐不是像《周官》所說的。周六官,其屬各六十,見天官小宰。
畿內(nèi)的公卿大夫和封于外的諸侯,爵祿都是一樣的;所爭者,內(nèi)官但“世祿”而不“世位”,外諸侯則可以父子相繼,實際上的權(quán)力就大不相同了?!锻踔啤罚骸疤熳又h內(nèi)諸侯,祿也(《正義》此謂畿內(nèi)公卿大夫之子,父死之后,得食父之故國采邑之地,不得繼父為公卿大夫也);外諸侯,嗣也?!敝T侯之國,也是如此,所以春秋譏世卿(見《公羊》隱三年宣十年傳)。這是法律上的話,實際上如何,自然另是一問題。
侯國的官,《王制》說:“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國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國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薄洞呵锓甭丁氛f:公侯伯子男之國,都是三卿,九大夫,二十七上士,八十一下士。《繁露》的大夫,就是《王制》的下大夫,其數(shù)不合。案《鄭注》:“小國亦三卿,一卿命于天子,二卿命于其君;此文似誤脫耳?!眲t《王制》此節(jié),文有脫誤,似以《繁露》為可據(jù)。
至其職掌,則《北堂書鈔》引《異義》、《今尚書》夏侯、歐陽說:“天子三公:一曰司徒,二曰司馬,三曰司空。”《周官》司徒為官疏引《尚書傳》“天子三公:一曰司徒公,二曰司馬公,三曰司空公?!薄俄n詩外傳》卷八“三公者何?司空,司馬,司徒也”。說俱同。《論衡·順鼓篇》引《尚書大傳》“郊社不修,山川不祝,風(fēng)雨不時,霖雪不降,責(zé)于天公;臣多弒主,嬖多殺宗,五品不訓(xùn),責(zé)于人公;城郭不繕,溝池不修,水泉不隆,水為民害,責(zé)于地公”?!短接[·職官部》引《尚書大傳》:“百姓不親,五品不訓(xùn),則責(zé)之司徒;蠻夷猾夏,寇賊奸宄,則責(zé)之司馬;溝瀆壅遏,水為民害,田廣不墾,則責(zé)之司空”;則天公是司馬,人公是司徒,地公是司空。和《韓詩外傳》“司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之說相合?!栋谆⑼ā罚骸啊秳e名記》曰:司徒典名,司空主地,司馬順天。”至于九卿,各書皆不明言其名稱及職事,案《荀子·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