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別人在抱怨你,實際上你也可能在抱怨別人。這就像是一個游戲,每個參與者都遵循著這樣一條準則——我對你錯,那么當你不遺余力地證明對方錯的時候,對方也會馬上把這個游戲規(guī)則用到你身上來。
電視劇《一地雞毛》里有這樣一段情節(jié),小林和李靖在上班之前買了一塊豆腐,李靖讓小林把豆腐放在冰箱里,小林給忘了,下班回到家后發(fā)現豆腐壞了,于是兩個人就開始推卸責任,爭執(zhí)到底是誰的錯,先是砸東西,然后吵著要離婚,還說“離就離!”。這時突然來了一個電話,是一個好消息,小林心情一下子就不一樣了,掛上電話后就問:“我們剛才為什么要離婚?”他們倆都想不起來了,在一邊的女兒于是說:“為一塊豆腐?!?/p>
抱怨是一個引爆點,人們?yōu)橹疇巿?zhí)的事情往往是非常小的,但是爭執(zhí)的行為和過程超越了爭執(zhí)本身,最后越鬧越大。就像上述例子中的兩口子,回過頭來發(fā)現爭吵不過是為了一塊豆腐,根本不值得。說到底只是不服別人,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
抱怨除了不服別人之外,還源于我們在內心對對方有一種期望,而這種期望對方并不知道,有的時候甚至連自己都沒有覺察到,所以很多時候抱怨和沖突來自于彼此沒有達成一種共識,形成了希望的錯位。這種錯位是家庭關系、男女關系、同事關系發(fā)生沖突的根源。怨、恨、惱、怒、煩五種不同的情緒,怨是基礎。怨之后是恨,恨了就生惱,惱了之后就會怒。不過,煩跟前面幾個還所有區(qū)別。
“怨”其實是一種情懷,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對別人有某種期待,而這種期待一旦不合意就會腹誹,在肚子里面表達對別人的不滿。然后就是情緒醞釀,把別人的一些相關或不相關的行為都解讀為針對自己。隨著雙方相互報復的升級,碰到某一個引爆點后,相互之間的憤怒終于爆發(fā)。從心理學角度而言,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暴力。從怨到恨到惱再到怒雖然程度不一樣,但本質上都屬于心理暴力。暴力是什么?暴力就是以自我的意志、自我的愿望作為絕對的評判標準,讓其他的人服從自己。
想要別人跟自己一樣,如果不一樣就產生沖突,這實際就是暴力。這種心理暴力在親密關系中更容易產生。有些人關注自然環(huán)境的污染更甚于關心內心環(huán)境的污染,尤其是沒有注意到親密關系中的傷害,反而對遠離自己生活的事情非常關心,表現出了熾熱的愛心。對于這種人,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曾經說過一句話:“有時候遠在天邊的愛就是近在眼前的恨?!彼麄儗δ吧四軌虮憩F出愛心,在親密關系中體現的反而是暴力。
以佛學來解讀,這種現象的背后就是“我執(zhí)”,用現代流行的話說就是“我能”、“我的地盤聽我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兩句口號是非常“反動”的。因為它們包含一種暴力傾向,在整個社會里面制造了沖突和矛盾。當人們都認為應當以自我為中心做事時,他對別人就有一種標準,這種標準就是“我”。甚至連“我”是誰都不知道,就是按我現在的情緒作為標準,這樣必然會造成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