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這些先秦哲學(xué)家中,最先出來的是老子。老子見《史記》卷六十三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關(guān)于他的神話甚多,有的說他活了二百余歲,有的說他出關(guān)仙去。于是更有《老子化胡經(jīng)》,《老子七十二變化圖》之作。道家也以他為他們的宗教的始祖。于是他便成了與釋迦牟尼的三身如來佛相配當(dāng)?shù)摹叭濉奔此^“老子一炁化三清”??鬃釉c他相見過。因?yàn)樗鲞^周守藏室之吏,所以孔子向他問禮。大約他的生活時(shí)代與孔子相差不遠(yuǎn),其生當(dāng)在公元前470年周元王時(shí)以前。老子所代表的思想是消極的,厭世的。他的書有《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刊本極多,以明世德堂《六子》本為較好(有石印本)上下二篇,共八十一章,文字極簡直。他因?yàn)楫?dāng)時(shí)政治的齷齪,言治者紛然出,而天下愈擾,于是主張無為,主張無治,以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無治無欲”。雞犬之聲相聞,而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他的理想國的景象。他不主張法治,以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不喜歡賢能與強(qiáng)力,而以謙下與柔弱為至德。他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庇终f:“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jiān)強(qiáng)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彼谋^,極為徹透。他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边@種悲觀的消極的思想,在當(dāng)時(shí)極為流行;一部分的人,以生為苦,于是唱著:“知我如此,不如無生”,一部分的人則流于玩世不恭,譏笑一切仆仆道路的以救民救世為己任的人,如《論語》中所載長沮、桀溺諸人都是。老子便是他們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