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歷史大師談》第八章 東漢的復興(14)

中國歷史:大師談 作者:張蔭麟


學術(shù)之興替,總是因于時勢的。在漢代,儒學雖然獨盛,然而在后漢時,貴戚專權(quán),政治腐敗,實有講“督責之術(shù)”的必要。所以像王符、仲長統(tǒng)、崔寔等一班人,其思想頗近于法家。后來魏武帝、諸葛亮,也都是用法家之學致治的。在思想上,則有王充,著《論衡》一書,極能破除迷信和駁斥世俗的議論卻不專談政治。這是其所研究的對象有異。至其論事的精神,則仍是法家綜核名實的方法,不過推而廣之,及于政治以外罷了。

在漢代,史學亦頗稱發(fā)達。古代史官所記,可分為記事、記言兩體?,F(xiàn)今所傳的《尚書》是記言體,《春秋》是記事體。又有一種《帝系》及《世本》,專記天子、諸侯、卿大夫的世系的,這大約是《周官·小史》所職。《左氏》、《國語》,大約是《尚書》的支流余裔。此外便是私家的記錄和民間的傳說了。在當時,是只有國別史,而沒有世界史;只有片段的記載,而沒有貫串古今的通史的。孔子因《魯史》修《春秋》,兼及各國的事,似乎有世界史的規(guī)模,然而仍只限于一時代。到漢時,司馬談、遷父子,才合古今的史料,而著成《太史公書》。此為此書之專名。《史記》二字,乃當時史籍的通稱,猶今人言歷史。《太史公書》,為《史記》中之最早出者,故后遂冒其總名。這才是包括古今的、全國的歷史。在當日,即可稱為世界史了?!短饭珪罚直炯o、世家、列傳、書、表五體。后人去其世家,而改書之名為志,所以稱此體的歷史,為“表志紀傳體”。班固便是用此體以修《漢書》的。但其所載,以前漢一朝為限,于是“通史體”變?yōu)椤皵啻w”了。兼詳制度和一人的始末,自以表志紀傳體為佳;而通覽一時代的大勢,則實以編年體為便。所以后漢末年,又有荀悅因班固之書而作《漢紀》。從此以后,編年和表志紀傳兩體,頗有并稱正史的趨勢??煽础妒吠āす沤裾菲?。

文學:在古代本是韻文先發(fā)達的。春秋戰(zhàn)國時,可稱為散文發(fā)達的時代。秦及漢初,還繼續(xù)著這個趨勢。其時如賈、晁、董、司馬、匡、劉等,都以散文見長。司馬相如、東方朔、枚皋等,則別擅長于詞賦。西漢末年,做文章的,漸求句調(diào)的整齊、詞類的美麗,遂開東漢以后駢文的先聲。詩則古代三百篇,本可入樂。漢代雅樂漸亡,而吟誦的聲調(diào)亦變。于是四言改為五言。而武帝立新聲樂府,采趙、代、秦、楚之謳,命李延年協(xié)其律,司馬相如等為之辭。其后文學家亦有按其音調(diào),制成作品的,于是又開出樂府一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