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哲學簡史》1.2 中國哲學的問題和它的精神(1)

中國哲學簡史 作者:馮友蘭


上面對哲學的性質和功能,作了一般性的論述,下面將具體地談中國哲學。在中國哲學的歷史進程中,有一個主流,可以稱之為中國哲學的精神。為了解它,我們需要首先看一下,中國大多數哲學家力求解決的是些什么問題。

人是各式各樣的。每一種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例如,有的人從政,在這個領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同樣,在藝術領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人可能被分為不同等級,但他們都是人。就做人來說,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國哲學說,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個人和宇宙合而為一。問題在于,如果人追求天人合一,是否需要拋棄社會,甚至否定人生呢?

有的哲學家認為,必須如此。釋迦牟尼認為,人生就是苦難的根源;柏拉圖認為,身體是靈魂的監(jiān)獄。有的道家認為,生命是個贅疣,是個瘤,死亡是除掉那個瘤。所有這些看法都主張人應該從被物質敗壞了的世界中解脫出來。一個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須拋棄社會,甚至拋棄生命。唯有這樣,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脫。這種哲學通常被稱為“出世”的哲學。

還有一種哲學,強調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和人事。這種哲學只談道德價值,因此對于超越道德的價值覺得無從談起,也不愿去探討。這種哲學通常被稱為“入世的哲學”。站在入世哲學的立場上,出世的哲學過于理想化,不切實際,因而是消極的。從出世哲學的立場看,入世哲學過于實際,也因而過于膚淺;它誠然積極,但是像一個走錯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遠。

許多人認為,中國哲學是一種入世的哲學,很難說這樣的看法完全對或完全錯。從表面看,這種看法不能認為就是錯的,因為持這種見解的人認為,中國無論哪一派哲學,都直接或間接關注政治和倫理道德。因此,它主要關心的是社會,而不關心宇宙;關心的是人際關系的日常功能,而不關心地獄或天堂;關心人的今生,而不關心他的來生?!墩撜Z》第11章11節(jié)記載,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路問孔子:“敢問死?”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孟子曾說:“圣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章句上》)這無異于說,圣人是道德完美的人。就表面看,中國哲學所說的圣人是現世中的人,這和佛家所描述的釋迦牟尼或基督教所講的圣徒,迥然異趣;特別是儒家所說的圣人,更是如此。這便是引起中國古代道家嘲笑孔子和儒家的原因。

不過,這只是從表面上看問題。用這種過分簡單的辦法是無從了解中國哲學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要精神,如果正確理解的話,不能把它稱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稱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有一位哲學家在談到宋朝道學時說它:“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這是中國哲學努力的方向。由于有這樣的一種精神,中國哲學既是理想主義的,又是現實主義的;既講求實際,又不膚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