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會討論很多多向傳播的例子,先介紹一個簡單的。我們通常是這樣理解傳染的:如果一個人有某種東西,而這個人與另外一個人有接觸,那么,這一接觸足以讓第二個人得到這種東西。你可以傳染細菌,流言蜚語或者信息。一旦你受到傳染,你就可以通過接觸而傳染另外一些人。如果有人準確無誤地告訴你,XYZ股票的收盤價是50美元,另外一個人再告訴你同樣的事情,就不會有額外的作用。但如果你愿意的話,你可以將這一信息告訴另外一個人。
但有些事情可能不是這樣傳播的,比如規(guī)范與行為。它們的傳播需要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多個人的強化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如果將網(wǎng)絡布置成簡單的直線型,就像水桶隊列一樣,這樣的網(wǎng)絡可能就無法支持復雜現(xiàn)象的傳播。如果想讓人們戒煙,我們不會讓他們排成一隊,讓第一個人戒煙,并告訴他往下傳。更好的辦法是,我們讓許多不吸煙的人包圍他。
大連接實踐
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著名的人行道實驗說明了多人強化的重要性。 1968年的冬天,米爾格拉姆利用兩個寒冷的下午,在紐約市觀察了1 424個行人走過一段長15米的街道時的行為。他在人行道上預先安排好“刺激人群”?!按碳と巳骸庇裳芯恐纸M成,人數(shù)從1人到15人不等。一接到暗號,這些安排好的人會停下來,抬頭看向附近一幢大樓六層的一個窗戶,并持續(xù)1分鐘時間。其實,窗戶上并沒有什么有趣的東西,只不過是另一個協(xié)助米爾格拉姆工作的人。實驗結(jié)果被膠片記錄了下來,助手們隨后清點了停下來或向窗戶看的人數(shù)。如果刺激人群僅由1人組成,會有4%的行人停下來。如果刺激人群由15人組成,就會有40%的行人停下來。很顯然,行人是否會模仿某一行為,跟表現(xiàn)這一行為的人群大小有直接關系。
大多數(shù)行人對行為的模仿并不完整:他們也向刺激人群所看的方向看去,但并不停下腳步。如果刺激人群僅由1人組成,會有42%的行人向上看。如果刺激人群由15人組成,會有86%的行人向上看。但是,比這種差異更為有趣的是,被由5個人組成的刺激人群誘導向上看的行人數(shù)量,與被由15個人組成的刺激人群誘導的人數(shù)相比,基本上沒差別。也就是說,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大于5人的刺激人群對行人的行為沒有更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