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收到了一封信,寫信人是一位名叫朗達的女孩,她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學生。在信中,她告訴了我她在居所碰到的一個問題,以及自己是怎么通過道德的力量解決這個問題。
朗達和幾個人一起在校外合租了一套房子,之前這幾個人彼此都不認識。每周打掃衛(wèi)生的人都會在兩間洗手間里留下幾卷廁紙,然而每到周一洗手間就會沒紙。這是一個典型的公地悲?。阂驗橐恍┤四米吡溯^多的廁紙,所以公共資源對于大家來說就受到了破壞。
朗達在我的博客上看到了關于《十誡》的實驗以后,便在公寓里的一間洗手間里貼了一張紙條,要求大家不要隨意帶走廁紙,因為廁紙是公共物品。結果令她非常滿意,幾個小時以后,一卷廁紙重新出現(xiàn)在洗手間里,第二天,又出現(xiàn)了一卷廁紙。然而,在另一間沒有紙條的洗手間里,直到下個周末打掃衛(wèi)生的人來之前,仍然一直不見廁紙。
這個小實驗表明,一個小提醒就能非常有效地幫助我們保持自己的道德標準。在這個例子中,這個小提醒就是那張小紙條。
這些提醒人們注意自身道德的實驗表明,如果能受到道德標準的約束,我們欺騙的意愿和傾向就可能得到消減。但是,盡管將《十誡》和《圣經(jīng)》用作誠信建設的機制可能會有用,但把宗教教義大范圍地引入社會,以減少欺騙程度卻不是很實際(更不用提這樣做會違背政教分離的原則)。所以,我們便開始考慮用更普遍、更實際、更安全的方法來減少經(jīng)驗系數(shù),許多大學施行的誠信制度便成為我們研究的對象。
為了研究誠信制度是否起到了作用,我們找來了麻省理工學院和耶魯大學的學生作為實驗參與者。所有學生都在矩陣任務開始前簽下了“不作弊”聲明,然后,實驗中我們?yōu)槠渲?/2的學生設定了可以作弊的條件。
我所作的實驗中的“不作弊”聲明是這樣的:“我明白在作這個實驗時,必須遵循麻省理工學院和耶魯大學的誠信制度?!?那些沒有簽下“不作弊”聲明的學生或多或少地都作弊了,但簽下聲明的學生沒有任何作弊行為。盡管事實上,這兩所學校都沒有建立誠信制度(這與自稱是無神論者的受試者把手放在《圣經(jīng)》上發(fā)誓的效果相似)。
我們發(fā)現(xiàn)即使在沒有建立誠信制度的大學中,誠信制度依然是起作用的。那么,那些建立了完善的誠信制度的大學,情況又會如何呢?這些大學的學生是否始終都較少作弊呢?還是只有在簽下了誠信聲明后,才會少撒謊?非常幸運地,我們在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待了一段時間,這個學院正是測試以上問題的理想之地。
普林斯頓大學自1893年起就建立了嚴格的信譽體系,每年剛入校的新生都會收到《誠信制度章程》,以及一封由誠信委員會的關于信譽體系的信。在被正式錄取之前,他們必須在誠信協(xié)議上簽字。入學后的第一個星期,新生還必須去聽一些關于“誠信制度的重要性”的講座。講座過后,普林斯頓大學的新生們還要以宿舍為單位,就信譽體系的相關話題進行討論。這些似乎還不夠,該校的一個名為“三角俱樂部”的音樂社團,還會為新生演奏“誠信制度之歌”。
接下來的日子里,學校還會不斷地提醒學生誠信制度的重要性:學生需要為自己提交的每篇論文簽署誠信協(xié)議(“這篇論文符合學校的規(guī)章,完全由我本人獨立完成的”)。他們還需為每一場考試、測試或小測驗簽下一份誠信協(xié)議(“我保證,我不會在考試中違反誠信制度”)。另外,這些學生每年還會收到兩封來自誠信委員會的提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