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經(jīng)》中,道無名,故玄(第一、五十一章)?!兜赖陆?jīng)》并沒有清楚地告訴我們?yōu)槭裁吹朗切驗槟菢拥脑捑蜁品兜赖陆?jīng)》首章的斷言。就我們所不知道的一面而言,“實在”是模糊且未經(jīng)雕飾的,就如“樸”,即未經(jīng)加工的原木(第十五、十九、二十八、三十三、三十七、五十七章)。據(jù)《道德經(jīng)》首章,“道”有二,一者實(常道),一者顯淺而無常(可言說的道)。據(jù)《道德經(jīng)》之意,作為實在之整全的常道大于個體部分的總和(第十四章)。這是因為個體事物間的關(guān)系也是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事物必然是相與作用相互影響的,因此之故,整體也是一直變化的。道所涵括的萬物相互作用和影響,使道恍惚幽玄(第十四、十六、三十九、四十二章)。在《道德經(jīng)》中,形而上學(xué)和認識論之間有一條精微(難以言喻的)界線:道(實在)錯綜復(fù)雜,無所不包,因而超乎人的理解力。道的認識論特性是“不可名”(unnameability),它源自道的形而上學(xué)狀態(tài),即“無名”(namelessness)。道不可摹狀,這對于(人類)知識來說意味著什么?傅偉勛認為:“[道]在本體論上無所分別(ontologically non-differentiated),在認識論上無可分別(epistemologically non-differentiatable)[原文如此]”。【Charles Fu 1973:373.】
作為最終實在,道常常被描述為萬物之源;道是天下母,道是萬物之宗(第五十二、四章;亦可參見第一、二十五章)。道甚至先于天地(第十四、二十五章)。四十二章述其源起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Tao [Dao] produced [sheng] the One.
The One produced the two.
The two produced the three.
And the three produced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Chan 1963b:176)
“生”既是“出生”又是“生長”。植物生長的喻象意味著道產(chǎn)生出或演化為萬物。道維系萬物的生長: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Dao] is to the world as the River and the Sea are to rivulets and streams.(Lau 1963:91)
這一譬喻讓人感到萬物依存于道。就此而言,《道德經(jīng)》倡導(dǎo)萬物“復(fù)”于道(第二十八、六十四章)或“返”于道(第二十五、六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