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是以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韓非子·五蠹》)
[For a ruler t]o shed bitter tears and to dislike penalties,is benevolence;to see the necessity of inflicting penalties,is law.... rewards should not be other than great and certain,thus making the people regard them as profitable;punishments should not be other than severe and definite,thus making the people fear them;and laws should not be other than uniform and steadfast,thus making the people comprehend them.(Han Fei Zi,Chapter 49,trans. Liao 1939,vol. 2:281;283-284)
韓非以為,法與術(shù)是法家思想的兩大支柱。有人問韓非,他的思想體系中法與術(shù)孰輕孰重,韓非回答說,二者如衣食,缺一不可(《韓非子·定法》)。他進(jìn)而評論商鞅與申不害的觀點皆非究竟之說。第三個主題勢在韓非思想中的位置不是很明確。雖然很多學(xué)者認(rèn)為,勢乃法家三個基礎(chǔ)概念之一,但韓非并沒有像討論法、術(shù)的時候那樣堅持勢的中心地位。他甚至認(rèn)為,勢并不是根本的東西;事實上,它必須恰當(dāng)?shù)亟⒃诜ǖ幕A(chǔ)之上才是有效的(《韓非子·難勢》)。
韓非也講道家之學(xué)?!俄n非子》一書中,《解老》、《喻老》諸篇深入評論《道德經(jīng)》中的許多章節(jié),并藉此闡明法家之說。例如,《道德經(jīng)》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烹小鮮不宜多翻,韓非認(rèn)為,這個比喻是說君主不能朝令夕改【Han Fei Zi,Chapter 20,trans. Liao 1939,vol. 1:185.】(《韓非子·解老》)。不過,最能總結(jié)韓非治國思想的莫過于《五蠹》篇。蠹是書中或衣物中的蛀蟲,比喻有害于政者。【商鞅也用“虱”一詞討論對政治控制的威脅。戴聞達(dá)將這個詞譯為“parasites”(寄生蟲)。商鞅列出了一系列“虱”:仁慈、詩書、禮樂、修善、辯說、誠信、羞戰(zhàn)等(Duyvendak 1928:85)?!窟@篇文獻(xiàn)討論了五蠹及其對治國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中看出韓非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
(1)辯說者。他們稱先王之道而倡仁義之說,疑當(dāng)世之法而貳人主之心。
(2)言古者。他們是搞陰謀的臣下,企圖借敵國之力以成其私心而遺社稷之利。
(3)帶劍者。他們聚徒眾,立節(jié)操,從武力上威脅到國家的控制力。
(4)患御者。他們賄賂身居要津者,以求免于兵役。他們破壞了國家的軍事力。
(5)商工之民。他們販賣無用之物、奢靡之器,蓄私產(chǎn),導(dǎo)民之欲而牟農(nóng)夫之利(國家興盛離不開農(nóng)夫)。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心中最怕社會失控的思想家會把什么視為當(dāng)務(wù)之急。韓非似乎主要關(guān)注兩件事:其一,人民數(shù)目眾多;第二,不大可能指望他們除了自利之外還有什么別的追求。韓非提出的對策是樹立制度與措施,確保整齊劃一,確保結(jié)果不出計劃之外。不過,這些制度措施,比如法,并不是法家思想唯一突出的特征。畢竟,法家哲學(xué)將君主置于臣民的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