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應該在比較文學與比較美學中提倡“比較語義學”方法(7)

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 作者:王向遠


例如,我在《道通為一—日本古典文論中的“道”、“藝道”與中國之“道”》一文中,認為,日本的作為抽象名詞的“道”是從中國傳入的,但這個“道”在日本卻失去了作為本原與終極本體的最高抽象意義,日本古代文論對中國之“道”的理解,受制于日本儒學對“道”的“人道”及“圣人之道”的規(guī)定,同時又回避了儒學之“道”中的“性”、“理”的抽象內(nèi)涵,而專指學問或?qū)W藝,“道”由此而與日本古典文論產(chǎn)生了密切關(guān)系,并成為日本古典文論的元范疇。由“道”為中心產(chǎn)生了“和歌道”、“連歌道”、“俳諧道”、“能樂道”等一系列相關(guān)文論概念,并最終形成了統(tǒng)括性的范疇—“藝道”。再如,《從“文”到“文論”—中日“文論”范疇的構(gòu)造與成立》一文中,認為:“文”這一概念是中日傳統(tǒng)文學深度關(guān)聯(lián)的一個重要的契合點。在中國,“文”的含義有兩個基本層次:一是哲學之“文”、二是“文學”之文。在日本,“文”也有兩個基本層面,一是文學之“文”,二是語言學之“文”。兩國之“文”的含義有一層上下的錯位—哲學意義上的“文”能深度融入日本文化,而語言學意義上的“文”在中國很少使用。但在文學的層面上,兩國之“文”是完全嚙合的,并且成為兩國統(tǒng)括各體文學的最高范疇。在“文”及“論文”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文論”這一概念,作為統(tǒng)括中國傳統(tǒng)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的最恰切的范疇,無可替代,對日本傳統(tǒng)文學也同樣適用。

又如,我在《日本古典文論中的“心”范疇及與中國之關(guān)聯(lián)》一文中指出,日本古代文論中的“心”范疇,涉及到文論中的創(chuàng)作主體論、心詞(內(nèi)容與形式)關(guān)系論、審美態(tài)度論、主客統(tǒng)一論。日本的“心”、“有心”、“無心”的概念均來自漢語,在語義上接受了中國影響;但在中國,這些主要都是哲學概念而不是文論概念,在日本則主要是文論概念。日本文論中的“心”論及其衍生出來的“心?詞”、“歌心”、“有心?無心”等概念,都與中國有關(guān),但相比于中國文論中的“心”論,具有較高的范疇化程度,“心”論在日本古典文論中的地位與作用,也較中國的“心”論為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