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浪游之歌:走路的歷史》時速三英里的思維(2)

浪游之歌 作者:(美)麗貝卡·索爾尼


一個春天的早上,我坐下來準(zhǔn)備書寫有關(guān)行走的文章,過會兒我又站了起來,因為這種大題材實在不是埋首桌前所能因應(yīng)的。金門大橋以北有個山岬,其上點綴著幾座廢棄的軍事碉堡。我爬上山谷,沿著山脊而行,來到太平洋海岸。去年異常潮濕的冬季過后,山丘上綠意盎然,彰顯著春天的回歸。那些草坪在去年經(jīng)過了夏陽染金,又為冬雨沖洗成一片土灰,而今重又吐出了新鮮的綠意。昔日亨利·戴維·梭羅在大陸的另一邊走得比我還要勤快,他也曾描繪過當(dāng)?shù)氐那闆r:“一片嶄新的視野實乃賞心樂事,而我每天下午都可以獲得這種快樂。兩三個鐘頭的漫步總能滿足我的期盼,讓我身處一片奇特的鄉(xiāng)村景致中。一間我從來沒有見過的農(nóng)舍有時就像達荷美國王所統(tǒng)領(lǐng)的土地一樣美好。方圓十英里--即步行一個下午所及之處,與一個人的一生,著實散發(fā)出一種源源不絕的和諧之美。風(fēng)景日日翻新。”

我從十年前一個困頓的年份開始涉足這些由小徑與道路輾轉(zhuǎn)串聯(lián)而成、大約六英里長的山徑,以此來化解當(dāng)時內(nèi)心的苦惱。此后,我不斷回到這條途徑以消除身心的疲勞,或?qū)で蠊ぷ魉璧撵`感。身處一個生產(chǎn)至上的文化中,一般人總認為思考就是無所事事,但無所事事是很困難的,最好的辦法是假裝有事,而最接近無所事事的行為就是走路。走路本身是一種有意志的行為,其節(jié)奏卻與呼吸、心跳等無意志的身體活動極為類似,可以使人在工作與懶散、存在與作為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它是一種生理的勞動,卻可以孕育出思想、經(jīng)驗與領(lǐng)悟。在行走多年以此解決眾多問題之后,比照梭羅的邏輯,我追本溯源,來到自家附近思索有關(guān)行走的意義,也是理所當(dāng)然的。

走路最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一種將心理、生理與世界镕鑄于一爐的狀態(tài),仿佛三者終于有了對話的機會,亦仿佛三個音符突然結(jié)合成一個和弦。走路使我們能存在于我們的身體與世界中,卻不會被身體與世界弄得疲于奔命,使我們可以獨立思考,卻不會全然迷失于思緒中。我不確定我此行是否能剛好碰上此處山岬盛開的羽扇豆,不過小徑兩旁陰暗處盛開著的白帽花,使我想起我年幼時的山麓,那兒每年初春都會被漫天盛開的白花所覆蓋。黑蝴蝶在周遭拍翅,翅膀隨著海風(fēng)在空中翻飛,令我回想起昔日另一個生命片段。雙腳的移動似乎有助于思緒在時間中的游走,心緒也逐漸由手邊的計劃轉(zhuǎn)移到回憶和觀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