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門檻上的民國》第二章 君憲,共和?--被抹殺的程序(4)

門檻上的民國 作者:金滿樓


11月12日,黎元洪將劉承恩、蔡廷干二人禮送過江,并請他們給袁世凱帶去一封親筆信,作為這次談判的一個補充。

在這封洋洋灑灑千余字的信中,黎元洪反復(fù)勸告袁世凱:清廷詔諭,無非牢籠漢人的詐術(shù),閣下作為我漢人中最有聲望、最有能力之人,當(dāng)年革職之后,一度尚有性命之虞,他人或有不知,閣下如何能忘?……倘鄂軍屈服于清廷,恐怕過不了多久,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歷史的一幕將再次上演。閣下若真剿滅了我等,那自己也難免有功高震主之嫌,即便再謙恭隱忍,恐怕也沒法脫得干系……

黎元洪再一次明確表示,只要袁世凱歸順革命,與眾人“共扶大義”,那四億同胞都將“皈心于公”。將來民國總統(tǒng)選舉時,第一任中華共和國大總統(tǒng),定為袁氏囊中之物。

11月13日,袁世凱北上入京組閣,蔡廷干等人亦隨同前往。值得一提的是,蔡廷干中英文俱佳,與《泰晤士報》著名記者莫理循關(guān)系密切,因而他又專責(zé)協(xié)助袁世凱在此期間的外事活動。不知出于何種動機(或許是袁世凱的指派),蔡廷干回京后即拜訪了《泰晤士報》記者莫理循,且有意無意地將本次談判信息透露給這位老朋友,而莫理循隨即于11月16日以密件形式將這次談話的詳盡記錄上報給了《泰晤士報》的國際版主編布拉姆。

離奇的是,莫理循以這樣一段記載結(jié)束了這份密件:蔡廷干在武昌時,曾問及孫中山在這場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參與談判的武昌方面人士告訴他,孫中山在起義中沒有起任何作用,起義純粹是軍事行動。與蔡廷干會見的革命者甚至以輕蔑的口吻談到,孫中山不過是一個革命的鼓吹手,沒有參加過任何實際行動,他為了保住性命總是躲到一邊。他們說,盡管在日本留學(xué)的人當(dāng)中有一些曾是孫中山的黨人,但不能說孫中山在當(dāng)前的這場革命中起過任何作用。

這段對話,莫理循是否添枝加葉目前尚不得而知,若這段記載真實可靠的話,就在無形中顯示出湖北革命派與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同盟會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與矛盾,而這也為后來革命陣營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二、革命未竟,先摘果實

與袁世凱的信使談判的這段時間里,黎元洪這邊也很忙。

早在11月7日,黎元洪即向獨立各省軍政府發(fā)出電報,其中有提議組織“共同政府”,以便爭取列強承認;兩日后,黎元洪再次發(fā)出通電,正式邀請獨立各省派代表赴武昌籌建“臨時中央政府”。電文中,黎元洪還倡議臨時政府設(shè)立七部(內(nèi)務(wù)、外交、教育、財政、交通、軍政、司法),并擬推伍廷芳、張謇分別主掌外交與財政二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