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門檻上的民國》第二章 君憲,共和?--被抹殺的程序(6)

門檻上的民國 作者:金滿樓


電纜修復后,黎元洪得知江浙方面試圖“另立中央”,他立即致電上海,稱“大局初定,非組織臨時政府,內(nèi)政、外交均無主體,極為可危。武昌乃首義之地,中央政府設(shè)此理所應(yīng)當,義不容辭”。電文末尾,黎元洪還以湘、鄂、贛、粵、桂五省代表已開議為由,催促在滬各省代表立刻趕赴武昌,共商國是。

武昌是革命首義之地,在黎元洪的強硬態(tài)度下,“各省代表會”自知理虧,他們隨后放棄成立“臨時中央政府”的計劃,并于11月20日作出決議,“認鄂軍為民國中央軍政府,即以武昌都督府執(zhí)行中央政務(wù),統(tǒng)籌全局,劃一軍令。其中央軍政府組織,請貴都督府制定?!辈贿^,江浙派人士在承認武昌領(lǐng)袖地位的同時又提出了一個“政府設(shè)鄂,議會設(shè)滬”的新方案,企圖將“各省代表會”轉(zhuǎn)為“臨時國會”,以操縱立法權(quán),確保自己對未來權(quán)力的分享。

對此提議,武漢方面當然不能同意,理由是各方既認武昌為中央軍政府,那么代表會也應(yīng)在政府所在地,不然,兩者相隔千里,辦事遲滯不便且不說,非常時期也恐失機宜。為阻止江浙方面造成“臨時國會”的既定事實,黎元洪又派出資深革命黨人居正及陶鳳集作為武昌方面迎接“各省代表”的專使前往上海,以盡快完成“革命政府”的統(tǒng)一。派出專使之后,黎元洪還覺力度不夠,隨后又請譚人鳳等十四位知名的革命黨人發(fā)出聯(lián)合專電,督促滬上革命黨“諸君速來鄂組織一切”。

11月23日,居、陶二人抵達上海,向“各省代表會”報告來意后,即力爭各省代表移往武昌開會。在居、陶二人的堅持下,江浙方面再次退讓,他們同意各省代表趕赴武昌組織“臨時政府”事宜,但在此前提下,他們又作了一個小小的保留,那就是以交通便利、信息通暢為由,要求各省代表中各留一人在上海,以聯(lián)絡(luò)聲氣,為鄂后援。由此,“各省代表會”在保留原名義的前提下一分為二,多數(shù)代表前往武昌繼續(xù)開議,少數(shù)代表(十五人)則留在上海組成非常時期的“通信機關(guān)”(類似于上海辦事處)。

之后的一周內(nèi),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山東、安徽、直隸、河南、廣西、四川十一省及滬軍都督府代表共二十三人先后到達武漢。不走運的是,各省代表雖來到湖北,但此刻的首義之地,非但漢陽失守,就連革命始發(fā)站武昌也完全籠罩在北洋軍的炮火之下,隨時有被攻克的可能。

原來,袁世凱回到北京重組內(nèi)閣后,因忙于穩(wěn)定北方局勢,武昌議和之事也就暫告一段落。等到北方局勢初定、袁世凱再次提出議和時,南方各省早已是獨立成林,革命陣營、士氣正旺,此刻要想談和,手里要是沒有夠分量的籌碼,革命黨并不買賬。審時度勢之下,袁世凱重施故技,仍舊采取“以勝求和”的策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