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門檻上的民國》第二章 君憲,共和?--被抹殺的程序(8)

門檻上的民國 作者:金滿樓


11月30日,袁世凱再派密使劉承恩、蔡廷干過江,與黎元洪展開新一輪的談判。就在當天,各省代表在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3]召開第一次會議。為使黎元洪獲得與袁世凱談判的對等地位,“各省代表會”當日議決:以鄂軍政府為中央軍政府,黎元洪以大都督名義執(zhí)行中央政務。

經(jīng)談判,南北雙方達成第一個停戰(zhàn)協(xié)議:從1911年12月3日至12月6日,停戰(zhàn)3天[4]。

停戰(zhàn)期間,各省代表主要議決了三件事:一是同意與清軍暫時停戰(zhàn),接受袁世凱所派代表唐紹儀與黎元洪或黎元洪的代表進行和談;二是通過了由雷奮、馬君武、王正廷三人起草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三是議決“如袁世凱反正,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tǒng)”。

會議進行之時,江浙聯(lián)軍于12月2日攻占南京的消息傳來,代表們大為興奮,隨后又議決臨時政府設于南京,各代表在七日內(nèi)齊集南京,屆時有十省以上代表報到,即開臨時大總統(tǒng)選舉會;在此之前,仍認鄂軍政府為中央軍政府,有代表各省軍政府之權(quán)。

由此,武昌首義地的光環(huán)逐漸隱退,鼎革之際的政治中心開始向東南轉(zhuǎn)移,這就是資源、信息與人氣更為旺盛的上海與南京。

三、打是為了更好地談

漢陽之役,馮國璋立得大功。據(jù)稱他在得知自己被清廷封了“二等男爵”后,竟然感動得大哭起來,說:“我一個窮小子,現(xiàn)在竟然封了爵了,這真是天恩高厚,一定要為朝廷效力。”之后,馮國璋再三向袁世凱請命,要求乘勝追擊,一舉拿下武昌。但令他費解的是,袁世凱卻下令不打了。

對袁世凱的議和之舉,馮國璋很不理解。在他看來,北洋軍攻下“革命老巢”武昌不過在指日之間,為什么非要在這節(jié)骨眼上停戰(zhàn)議和?退一步說,即便要議和,拿下武昌再議豈不是效果更佳?或者,趁此機會一舉平定,立下不世功勛,又何須議和呢?

因此,馮國璋才罔顧袁世凱的停戰(zhàn)指示而下令繼續(xù)炮轟。袁世凱得知后勃然大怒,隨后連發(fā)七道電文,命馮國璋立刻停止炮擊,以為雙方的談判創(chuàng)造良好氛圍。即便如此,袁世凱還不放心,他隨后又將馮國璋調(diào)回京城充任禁衛(wèi)軍統(tǒng)領(lǐng),前線總指揮改由另一員心腹大將段祺瑞出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