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門檻上的民國》第二章 君憲,共和?--被抹殺的程序(15)

門檻上的民國 作者:金滿樓


正當“臨時大總統(tǒng)”、“假定大元帥”之事紛紛擾擾未了之時,剛從湖北趕到南京的浙江代表陳毅于次日帶來了一個重大消息,那就是北方議和代表唐紹儀已向黎元洪表示,袁世凱內閣也主張共和,但須由“國民會議”議決后,清廷即可實行遜位。而湖北軍政府代表胡瑛、王正廷也致電南京,稱袁世凱極欲和平了結,南京方面的選舉希望暫緩,等唐、伍會商后再舉行,那樣結果勢必更為圓滿。這件事關系重大,“乞諸公極力維持”。

在此消息影響下,“各省代表會”又于12月15日議決,暫緩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而承認上海方面所推舉的“大元帥、副元帥”,在大總統(tǒng)未舉定之前,其職權由大元帥暫任?!案魇〈頃钡囊馑己苊鞔_,既然袁世凱已答應促成清帝退位以實行共和,那么將來的大總統(tǒng)之位非其莫屬;與其現在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倒不如虛位以待之更為適宜。

至此,之前鄂軍政府、“各省代表會”、上海方面為之交電相爭的“大元帥”之位成了雞肋。對于這樣一個暫時的過渡性職位,當事人黃興更覺索然無味。12月17日,黃興致電南京“力辭”大元帥之位而推薦黎元洪擔任。接電后,“各省代表會”又改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數日之間,正、副元帥即告易位,整個過程形同兒戲。

這次黎元洪卻不謙讓,他隨后通電承認,但不能離開武漢來南京就職,“各省代表會”遂議決副元帥代行其職權,而時在上海的黃興又無意赴南京上任。由此,南方陣營組織“臨時政府”之事一時成了難產的夾生飯。

黃興之所以不愿前往南京,主要原因是接到了孫中山即將回國的確訊。黃興以為,孫先生作為同盟會領袖,為革命奔波十余載,德高望重,影響卓著,如果他在此敏感時刻就任副元帥,同盟會的其他革命黨人難免會有想法;與其如此,倒不如在上海恭候孫中山,屆時采取一致行動。

武昌起義爆發(fā)時,孫中山正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邊一個小城市Ogden的一家名叫Marion的旅店內,當時他正帶領兩位洪門籌餉局演說員奔走于美國各埠四處演說,以籌募革命資金。[8]

1911年10月12日,孫中山才從報紙上看到武昌起義的消息,當時他剛抵達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城。經再三考慮后,孫中山認為自己的任務不在“疆場之上”而在“樽俎之間”,于是暫緩立刻回國的計劃,而是繼續(xù)留下來,以圖通過外交活動幫助革命政府贏得列強的承認,并獲取經濟上的支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