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如果一個英國人準備收拾行李,搬到法國或者澳大利亞,那么他更可能成為兇殺案的受害者。南美洲和中美洲國家以高犯罪率雄踞榜首,相比之下以黑手黨著稱的意大利還算安穩(wěn)。雖然英國表現(xiàn)得不如意大利,但兇殺率仍然相對較低。盡管兇殺只是暴力行為中的一種,但多多少少也能夠反映出總體犯罪率。
英國人似乎過分地夸大了犯罪問題的嚴峻程度。這是不是也意味著他們夸大了自己成為受害者的可能性?如果犯罪真的是困擾英國的三大問題之一,同時民眾認為政府制止犯罪的能力每況愈下,是不是就該人人自危了?我和學生克里斯托弗·科恩決定調(diào)查一番。我們搜集了關于不同犯罪受害者可能性的數(shù)據(jù),然后讓倫敦市民估計自己遇上這些意外的可能性,看看市民的估計是否與數(shù)據(jù)相吻合。
我們在倫敦市中心的實驗室做了這次實驗,結(jié)果表明,大家都稍稍低估了成為受害者的可能性。當要求估計一生中遭遇不同犯罪事件的可能性,比如遭遇車子被偷、行兇搶劫、入室盜竊以及其他不順心的事情時,大家對此類事件的估計數(shù)值普遍略低于官方公布的數(shù)字。因此,盡管大家認為犯罪率居高不下,但是仍覺得自己會幸免。也許國家經(jīng)濟陷入了泥潭,但是我們卻相信自己會安然無恙;盡管衛(wèi)生服務很糟糕,公共學校更糟糕,但是我們卻覺得當?shù)氐姆蘸蛯W校還真的挺好。
2008年英國皇家藝術學會召開了研討會,政治家、學者和民意測驗專家齊聚一堂,討論個人樂觀和公眾悲觀之間的矛盾。研討會進入尾聲時,一個聽眾舉手說道:“我不覺得這有什么值得小題大做的。事實就是這樣,調(diào)查結(jié)果是正確的。國民健康服務體系一團糟,總體服務質(zhì)量很差。不過,我所在地區(qū)的健康服務機構真的很棒?!?/p>